下载此文档

4.风筝.ppt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风筝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文坛领袖。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 迅 简 介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十几篇小说。鲁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3、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还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带着问题读课文1、概括事件:文章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文章记叙了“我反对”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通过读书,知道自己(错了),我深感懊悔,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忘记了)。我陷入无限的悲哀中。2、课文哪几段叙述了风筝事件?此前、后几段又主要写了什么?据此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脉络层次第一部分(1-2):由景入题,引入回忆。第二部分(3-11):记叙“风筝事件”第一层(2-4):虐杀风筝梦第二层(5-6):深深的懊悔第三层(7-11):想补过而不得第三部分(12):由景衬情,无限悲哀首尾呼应找出文中的过渡段,体会其作用蛮横、不近人情朗读第3、4段,说说“我”和弟弟对待风筝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弟:最喜欢我:嫌恶天真活泼、瘦弱可怜品读品析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句和方法来描写他?明确:“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出小兄弟凝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东走描写,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的动作。本段文字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动作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找出描写“我”粗暴地拆毁弟弟风筝的动作的动词,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我”用了“折断”“掷”“踏”这些动词。描绘了我对弟弟的不理解之后,所产生的粗暴行为,这种行为描写的越具体越真切越鲜明,就越表现了当时我的傲然和不在意,也就越增加了后面醒悟后的沉重感,越能体现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正是自己错误和不足的崇高精神。思考二:做风筝真的有错吗,作者为何要这么详细地加以描写?一个认为管得对,一个认为应该管,他们都默认封建礼教下的“长幼有序”的教育方式。“我”认为管得对,弟弟应该认真读书,做有出息的事。弟弟认为管得正当,自己做风筝犯了错,自认该罚。思考一:“我”为什么这样做,弟为何不反抗?、二十多年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惩罚”是什么?3、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4、为什么“我”二十年来毫不忆及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这一幕?

4.风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c69885
  • 文件大小1.40 MB
  • 时间201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