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谈戴震之“生生之仁”的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试谈戴震之“生生之仁”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生生之仁生生仁自然生命德性生命[论文摘要]戴震从天道与人道两方面论述“生生之仁”,由天道而人道,他着重关注人道之生生:一方面肯定生生,即生命的需要和满足,为此他提出了“生养之道”和“与天下共遂其生则仁”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肯定仁,即伦理规范的作用,为此他提出了“为相生养之道”的观点。这两方面的肯定,平衡了人外在的自然生命和人内在的德性生命。这种平衡,既避免了只注重生命的确证而陷入穷欲和动物自然本能追求的泥潭的后果,又避免了高扬道德而对生命漠视乃至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后果。以生生释仁始于宋儒,他们把原始儒家阐释出来的标志人的伦理性、精神性品格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结合起来,使仁提升为表示天人合一论的本体范畴。他们的致思灵感或来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自然界万物发育流行,生生不已,他们由此而设想其背后有所谓“生理”、“生机”、“天地之心”(张载)、“天地生物之心”(朱熹),这种天之生理具于心乃为人道之仁。“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也。”[1] 既然自然界发育流行、生生不已,由天道而人道,那么,人的本质也应该是生生不已。人道也应围绕这生生不已而展开。但理学家们却没有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下去,他们忽视了生生而转向了仁的格外关注。因为他们的关注点是未有天地之先就已经存在着的所谓神秘“天理”及其它在人伦社会中体现出的道德秩序、道德理性、伦常纲目和体现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先验性:“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2]而在他们的视域,仁乃是表示伦常纲目、道德理性、道德先验性之总目,他们最终确证了仁的形上性、绝对性和普遍性。其生生释仁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仁找到本体依据,后却用仁来规定人道,用仁来压制生生。所以很多学者说理学属于禁欲主义,是专制主义理论,大概就缘于此。戴震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深刻的解构,其论生生之仁就是一个显证。戴震强调了生生,特别是人道之生生,把仁与生生再次结合起来,实现了人性的重建、人道的重建。戴震从天道与人道两方面论述“生生之仁”。戴震认为天道之生生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仁也”[3](《仁义礼智》,《疏证》卷下,48页)①、“一阴一阳,流行不已,生生不息,观于生生,可以言仁矣”[3](《绪言》卷上,94页),此其一:其二,“由其生生,有自然之条理”[3](《仁义礼智》,《疏证》卷下,48页)、“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3](《原善》卷上,62页)。就是说,自然界首先是一个气化不息的过程。万物发育流行、生生不已。此生生乃是天之仁德,“仁者,生生之德也”[3](《仁义礼智》,《疏证》卷下,48页);另外,自然界也是一个有条理的过程,自然而然的过程。每一具体的事物都根据自然的原则而自在的存在着,从而构成了一个万象纷纭而条理森然的物质世界。所以,戴震还认为生生与条理关系密切,“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苟失,则生生之道绝”[3](《仁义礼智》,《疏证》卷下,48页)。“自人道溯之天道。自人之德性溯之天德”[3](《仁义礼智》,《疏证》卷下,48页)

试谈戴震之“生生之仁”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wkmei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