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一、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二、居住区规划布置形式
三、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从体制上来讲,居住区是城市辖区内一个行政区划;
从空间上来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一个层次或结点。
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的体制结构主要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居住区级(3—5万人)、居住小区级(1—)、居住组团级(1—3千人)。每一级按人口规模配置相应的公建配套设施及行政管理机构,。居住区的体制结构因城市规模、基地条件及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有若干不同类型。主要有: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的这种行政区划,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现代信息化远程控制管理系统的建设发展,使空间无形的在缩小,居住区分级管理的某些层次会随之淡化和削减、其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如居委会有可能演变为服务性和行政性综合机构。
由于地域性经济发展的差距。居住区的体制必然呈现多元化结构,并展示出多样化的规划布局形式。
居住区规划布局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原则:
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及美化环境;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便于寻访、识别的街道命名。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得影响环境风貌。
二、居住区的规划布置形式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与结点,上通城市下达小区、组团直到住宅内外空间,各空间层次有不同尺度与形态。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可以和上述行政体制结构区划一致,也可不一致,相一致的情况较普遍,尤其在我国有着严密组织的社会,居住区规划及有关法规与各级行政区划的关联十分紧密。
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 片块式布局、轴线式布局、向心式布局、围合式布局、集约式布局、隐喻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实例:北京五路居居住区
实例: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