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会议发言材料xx村属xx山区,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497户1952人,其中回族402户1610人,占总人口的82%。近年来,在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911元。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我们xx村党总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xx村还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县级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一是政府扶持,单位帮扶,干群努力,基础条件改“好”了。我们xx村过去“穷”就“穷”在路不畅、水不通、房不好、电不足,村民没盼头,发展没想头,致富没奔头。帮扶单位xx储备物资管理局来到村里以后,积极争取筹措各类项目资金,有效解决了制约发展的“水、电、路、房、网、田”等短板问题。特别是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以来,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动员贫困群众抢抓政策补助机遇,从规划设计到选址征地、从组织实施到质量监管,工作队都积极参与其中。目前,xx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完成80%的主体工程,预计年底前44贫困户在内的93户农户将搬迁入住。二是发挥优势,顺应自然,创新模式,产业结构调“优”了。基于回族群众善养牛、喜养羊这一特点,驻村帮扶工作队按照“党员进协会,种养大户进党组织,党组织促协会规范运转,协会促群众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上,推动致富能手和党员之间双向培养。目前已为67户农户每户投资了4000元,建设标准化圈舍67间,带动了家家户户发展养殖业近期,工作队还提出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一圈五园”乡村生态旅游田园综合体,积极推进农业、林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注重扶志,榜样引导,激发干劲,内生动力增“强”了。基础条件改善了、产业结构优化了,但能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看贫困户自己有没有干劲。针对个别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的问题,帮扶单位坚持谁积极、谁主动、谁有发展意愿就资助谁、支持谁,坚决杜绝养“懒汉”,使其他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对比算账,倒逼转化,从安于现状中变为主动作为,树立起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理念。现在我们村干部给老百姓说话也有底气了,群众发展有了想头,致富有了奔头,落实一些惠农政策也容易多了。xx村的巨大变化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都是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带来的,都是帮扶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真心帮扶换来的。今后,我们要不等不靠,发奋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早日过上小康生活!集团公司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会议发言材料2012年以来,按照上级安排部署,我公司承担20个贫困村的帮扶任务。具体帮扶中,我们既牢牢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个脱贫退出的关键性指标,又避免“福利式”扶贫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以下做法,坚持做好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履行帮扶工作社会责任。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xx集团公司作为省属企业,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始终把帮扶工作看成分内工作,作为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以及企业回报社会、工业反哺农业的一项重要责任和政治任务,纳入集团公司的总体工作部署中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和特长,扎扎实实地做好帮扶工作。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帮扶工作常态化。一是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带领4至5个单位联系一个贫困村,226名中层干部联系439户贫困户、52家单位和部室共同参与。二是在联系帮扶的贫困村设立常驻工作站,每站轮流安排常驻帮扶干部,门常开、人常在。三是制订了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帮扶资金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建立了由上到下的精细化工作程序。四是探索出“一目标”(确保贫困农牧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两途径”(产业培育和人才培训)、“三新运用”(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四化要求”(市场化帮扶、组织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1234”工作法,使帮扶工作走上了“产业化扶贫”的道路。突出产业培育,大力提升“造血”能力。一是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大户+农户”以及引进省外帮扶力量等方式,分别为安定区、积石山县、夏河县20个联系帮扶村培育开发村级富民产业75项。其中,肉羊养殖产业项目已覆盖安定区、积石山县帮扶村的所有贫困户,每户每年仅在肉羊养殖上获得的收入就达7125元。二是在夏河县实施畜草配套改良项目,引进优质犏雌牛390头,对退化畜种进行改良,;,直接受益农户达到1500多户。注重人才培训,不断激发内生动能。一是先后组织153名两后生到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参加再就业或者创业培训。其中36名学员被公司录用,79人推荐就业,38人选择自主创业。二是成立“xx集团公司驻积石
村支书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会议发言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