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倍数_冀教版(),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教学内容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教材第49、50页倍数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教学提示本节课是在学生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简单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的重点是知道倍数的含义,能在指定的范围内找出10以内数的倍数,难点是用语言描述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教学时,首先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自主解答例1的问题,并用语言描述答案,然后参考大头蛙的话,把具体物品价钱的倍数关系转化为数的倍数关系,再参照兔博士的话介绍“倍数”。教学例2时,要在学生自主计算后,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组都没有余数,被除数都是除数的倍数;第二组都有余数,被除数就不是除数的倍数。接着,让学生说出第一组中谁是谁的倍数,学会用语言描述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加深对倍数概念的理解。“试一试”的练习,学生自己完成后,重点交流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会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过程与方法1、在自主计算、交流、判断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倍数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活动体验。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倍数的含义,能在指定的范围内找出10以内数的倍数。难点用语言描述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例1、例2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明确倍数的依存关系。 师:同学们,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比如说(指某位同学)他同他的爸爸是什么关系呢?(父子关系)老师和你们是——师生关系。 师:“老师是师生关系”可以这样说吗?为什么? 生:师生关系是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说。 师:是呀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倍数 冀教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