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汕头的城市建设姓名:***学号:************学校:******学院:*********专业:*****老师:***完成时间:2011年12月提要: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端潮汕平原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处,是全国著名侨乡,也是潮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本文通过对汕头市历史发展、地理区位优劣势的分析,试图找准汕头城市定位和城市建设目标,同时对旧城区改造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关键词:汕头,历史变迁,地理区位优势和劣势,城市定位,旧城改造,骑楼一、汕头市的历史变迁宋朝时,汕头是揭阳县鮀江边的一个渔村。元代的时候,这里被称为“厦岭”。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汕头是潮州府澄海县的一部分。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汕头被称为“沙仙坪”。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改鮀蒲水寨为汕头汛,汕头之称开始见诸史册。因市区原处韩江三角洲的沙堤上,常设栅薄捕鱼,古时栅薄称为汕,故名沙汕头。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在这里筑炮台,此地改称“沙汕头”(沙汕头炮台),雍正、乾隆年间,沙汕头逐渐简称为“汕头”。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妈屿岛设立“常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即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划潮州为通商口岸,,由于潮州城区民众的强烈反抗,外国人主动放弃在潮州城区贸易,改而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汕头为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咸丰九年(1860年),潮海关在妈屿岛成立,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之弟华为士被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税务司,而俞恩益被清政府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海关监督,汕头正式开埠,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设海关的口岸。恩格斯在其著作《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书中认为汕头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自此,汕头开始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逐渐超越了潮州城区,成为了粤东的经济中心。1930年,汕头正式建市,成为中国首批设市的城市之一。汕头老市区是以小公园为中心,周边安平路路等街路呈类似法国巴黎凯旋门附近以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东部的旧埕头,北边的红亭,南侧的汕头港,形成了当时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1930年代,汕头的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广州,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抗日战争期间,汕头曾沦为敌占区。新中国成立后,汕头人民政府于1950年成立。不久,设立汕头专区,潮汕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向汕头转移。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市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汕头的经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后来,汕头经济特区范围多次扩大,并于2011年扩至汕头全市。二、汕头市的地理区位汕头市地处粤东潮汕平原,其东北接饶平县,北枕潮安县,西接普宁市和揭东县,西南邻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汕头市位于韩江、榕江和练江三江出海口,地理区位较为优越,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汕头市地理区位之优势潮汕平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其中连片分布的3000多平方公里,是广东第二大平原,由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黄冈河平原和龙江平原五部分组成。境内有韩江、榕江、练江三大江河蜿蜒穿过,注入南海。而汕头市正好处于潮汕平原三江入海口,濒临南海,气候适宜(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利于耕种。汕头市海岸线曲折而长,近岸处水深优良,一方面有利于渔民出海捕鱼,因此
浅谈汕头的城市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