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计时方法和工具巩心怡1古人计时方法干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zhòu)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十二时段计时法把一昼(zhòu)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dàn)、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先说“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打更人更点计时法再说“点”。“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颇似小铜钟。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漏刻计时法漏刻是古代的计时方法,“漏”是盛水计时器具,一般用铜制。把一昼夜分一百份,每份即为一刻古人的计时工具1、圭表 : 我国最古老的计时器 , 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它由两部分组成 : 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 , 叫做表 ;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 , 叫做圭。(guǐ) : 又称 “ 日规 ” , 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 , 通常由铜制的晷针和石制的晷盘组成。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 , 这样 , 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 , 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画出12个大格 , 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 , 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 , 以此来显示时刻
古人计时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