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菱形》的第一课时,来源于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内容,讲的是菱形的性质,它在教材的编写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矩形的之后,学生可类比前面的知识的探究方法尝试探究菱形的性质,若菱形的性质学生顺利地掌握之后,学习正方形的性质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觉。《菱形》的性质在初中阶段应用比较多,尤其是菱形的面积等的应用。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性质.(2)灵活应菱形的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和形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严密的思维意识、审美观、价值观.(2)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习惯。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如下:1、学生是舒茶镇中心学校八年级二班学生。 2、学生乐于实践操作探求新知,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探究,相互交流,上课思维敏捷,踊跃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是一帮活泼,可爱的孩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问题情景——动手操作——探索性质——运用性质”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主要担任活动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通过努力容易获得的知识,也有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知识能解决的较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 菱形的性质的探究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投影仪显示关于平行四边形及矩形的定义、以及按“边、角、对角线、周长、面积、对称性”六方面性质的表格2、引导学生进行折叠实验---把平行四边形较短的边折叠到较长的边上,剪去不重合部分,可得到一个菱形。3、投影一组生活中的菱形图片。4、教师总结: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因此,菱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1、根据表格复习旧知识2、学生亲自动手折叠3、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归纳出菱形的概念1、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3、拓展学生的思维,并由语言叙述自己的发现并归纳出菱形的概念。4、投影显示菱形图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应用学具,探究新知1、请同学们拿出矩形纸片,对折两次,然后沿虚线剪下,再打开,看一看得到了什么图形?(菱形)让学生说明其中的道理。2、探究实验3、然后探究以下5个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探究的过程)a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分别是什么?对称轴间有什么位置关系?b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c中有哪些相等的角?d中有哪些全等的等腰三角形?e中有哪些全等的直角三角形?4、学生对菱形的性质a、性质c两个命题进行逻辑推理。归纳菱形的性质:边:菱形的对边平行,且四条边都相等角:菱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边长的四倍对称性:菱形为轴对称图形,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对菱形的性质a、性质c两个命题进行逻辑推理注:题设和结论的辨别(难点: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转化)1、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19.3.2菱形(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