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明朝的卫所制度看灵山卫的建立.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明朝的卫所制度看灵山卫的建立.doc从明朝的卫所制度看灵山卫的建立[摘要]卫所制度是明朝的军事制度,它在明朝起过重要的作用。灵山卫作为山东沿海的一个卫,它从明洪武年间建立到清雍正十二年裁撤,期间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明朝初年,面对山东海防的严峻形势和灵山卫在山东沿海所处的特殊位置,设立了灵山卫城。灵山卫城经过精心的选址,在城池的布局上十分合理,将生活和军事防御结合起来。[关键词]明朝;卫所制度;山东海防;灵山卫[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46-02 一、明朝卫所制度与设立灵山卫的原因卫所制度是明朝重要的军事制度,在军事防御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灵山卫是山东沿海一个重要的卫,它的设立,是明朝的卫所制度与当时山东海防的需要及其在山东沿海的特殊位置的产物。(一)灵山卫的设立是明朝卫所的产物卫所制度是明代前期重要的军事制度,“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①卫、所设置在要害之地,“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②这是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前朝军事经验教训特别是唐朝府兵制以及自身征战建国过程中的经验创立的制度。“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全称卫指挥使司),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成军”。③分别由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官、小旗官等率领。灵山卫即山东沿海的一个卫,因其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区别于一般的卫,辖有前、后、左三所。前所即夏河寨备御千户所,建有城池;后所即胶州守御千户所,附于胶州城;左所在卫城内。辖墩30,边操军324名,京操军289名,守城军180名,屯田军287名。(二)灵山卫的建立是明朝海防的需要明初,倭寇对明朝东南地区频频骚扰。洪武初年,“倭奴数掠海上,寇山东、直隶、浙东、福建沿海郡邑”。④在山东沿海,“倭兵数寇海滨,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⑤“倭无三四岁不犯登莱者”,⑥“诸贼强豪者……纠岛倭入寇”。⑦张士诚、方国珍等部残余势力不断骚扰,其余党多逃亡海上,勾结倭寇,在沿海地区“焚居民,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⑧山东作为沿海省份之一,在洪武年间经常受到倭寇侵扰,并且是受倭寇骚扰较为严重的地区。山东半岛三面环海,与辽东半岛互为渤海门户,而且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这种地理位置使山东半岛成为中日交往的重要门户。历史上日本到中国,大多都由山东地区登陆。洪武初期,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山东成为其主要目标。诚如郑若曾在《筹海图编》中所言:“宋以前日本入贡,自新罗以趋山东,今若入寇,必由此路。”⑨由此可见,山东是洪武初期防御倭寇的重点地区。“卫所既设官兵,又制有数百料大船,把橹哨船,十浆飞船儿五等,以三四月出哨,谓之大汛;七八九出哨,谓之小汛。盖倭船之来视风所向,清明后风自南来,重阳后风自北,皆不利于行故也。”⑩随着倭寇的不断侵扰,明太祖将卫所制度应用于海防,在沿海要害地区逐渐设置了各种卫所。明朝建立后,朝廷重视山东海防,为防倭抗盗,相继在山东沿海地区建立了众多的卫所,从全国各地调派军官、征集军士屯戍沿海地区,沿渤海、黄海海岸线设巡检司。山东海防重点是登、莱二府之地,“山东海防,惟在登莱二郡”。11朱元璋对此特别重视,特意调整行政区划,以适抗倭之需。洪武

从明朝的卫所制度看灵山卫的建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dhdjhty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19-07-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