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及其价值观之擅变
王亚云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九江 332007)
「摘要」中国正进行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戏活动,这场活动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本
文从市场经济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入、网络生活的普及等方面对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与交融进
行了分析。
【关健词J 实践;价值观;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一502(200)1- 001- 02
所谓价值观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所形成的相对的,人们对奋斗、选择、创造、竞争更为注重,并积极的身体力
稳定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以及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它是行,这就与以往的、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原因烙上了浓厚封建伦
人们世代传袭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积累渐进的结果在群体理色彩的观念,如:重义轻利、重农轻商、中庸之道等相矛盾,
和个体主体意识中的表现。价值观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再加上个人经济主体角色的形成,使功利性与实用性成为衡
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它的发展变化与整个社会环量价值的重要尺度,在这一尺度的指向下,人们对商品、货币、
境的发展变化相互关联。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相对权利这些东西过度依赖与崇拜,并不择手段的去追求它。当自
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其价值观会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只有己的现实行为方式与道德价值取向相矛盾时,价值观可以是
在历史转折、文化断裂或社会变革时期,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一回事,但实际所为可能是另外一回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受到了冲击之后,社会价值观才会受到相应影响与震动,从实用主义迅速萌生与滋长,并大有蔓延趋势。其次,从价值观
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方式上看,计划经济是一种“人治”经济,一直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发倡和奉行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它以否认个人利益为前提,
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人到一场社会主强调个人对集体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人们只能谈集体利益高
义建设事业当中来,使中华民族叩开了通往现代化的大门。于一切,这就导致个人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得不服从整个社
经济的发展、体制的革新、西方文明的引进,中华民族为实现会意识形态化的集体主义的要求,使“集体”成为了凌驾于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进行的实践活动,使价值观人之上的绝对的权威,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人就不得不淹没于
当中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实际与理想发生了矛盾冲突,这集体的海洋之中。在这种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种冲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本文就价值观变化的表现形成的价值观体系具有绝对性,它的驱动力实际上就是行政
形式及其原因作一些初步探讨。权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调节人际之间及个人与社会
间关系的价值观的形成日益同市场经济所需的诸多法律、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冲突
规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说,它的形成及其作用的实现很大程度
2 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经济自由由法而不是由人或舆论力量来决定。法律规范给人们为实现
化、经济市场化的改革浪潮,在这一浪潮冲击下,我国也采取价值理想提供了近乎严酷的规范性导向,或者说提供了一些
了一系列经济调整和改革政策,经济体制面临着历史
社会转型及其价值观之嬗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