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仙境里的爱丽丝.doc蝙蝠仙境里的爱丽丝 27岁的爱丽丝刚从英国博士毕业,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从事博士后研究,她的博士课题是东南亚蝙蝠种群保护,三年半的博士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里度过的。一个小时的中文培训后,闲聊的话题自然转向她的野外作业,于是听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读博士,1000只蝙蝠数据蝙蝠在常人眼中是恐怖的,与“黑夜”、“吸血鬼”这样的词汇密不可分。可是在爱丽丝的眼里,它们是美丽而不可思议的生物。“它们是一个庞大的种群,有将近1000个种类!从翼展一米那么大的,到蜂鸟那样小的;从捕鱼的,到采蜜的……你能相信吗?这么丰富!”爱丽丝觉得她与蝙蝠结缘是一件特别自然的事。她在伦敦郊外的家庭农场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与农场动物自然亲近,使她对变化莫测的生命形态着迷,于是,她选择了布里斯托大学的动物学专业。本科期间的暑假,爱丽丝去哥斯达黎加实习,研究雨林鸟类种群。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成了一位蝙蝠研究专家的助手。于是,爱丽丝的实录鸟的鸣叫;白天观测鸟类;夜间与博士生一起放置捕捉蝙蝠的机关,并测量和记录数据。短短的几个月,她搜集了几百张蝙蝠的照片,对当地蝙蝠种群了然于胸。当她向导师展示这些照片时,导师笑了:“原来和鸟类比起来,你更喜欢蝙蝠呢!”最终,爱丽丝本科论文的方向改成了蝙蝠,后来师从一位研究蝙蝠的导师,直接攻读博士。她的主要野外作业的地点定在东南亚,主要工作是调查当地的蝙蝠种群,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模型,预测未来几百年的种群变动。通常,野外作业的一天是这样:与当地同事们一起傍晚出发,在蝙蝠栖息的洞穴周围放置诱捕机关,将捕捉的蝙蝠测量拍照、抽取血样后放生。爱丽丝说,整个博士期间,她采集了1000多只蝙蝠的数据,但她从来不收集蝙蝠标本,因为任何形式的捕杀对当地脆弱的种群都是伤害。夜间,他们深入洞穴,而白天在周围的古寺里与当地僧人一同食宿。“我的泰国名‘猴子’”所谓秘境,是普通旅行者无法抵达的地方。爱丽丝向记者描绘一个奇幻的世界:背负沉重的测量器材和机关,攀岩几百米抵达峭壁上的洞穴入口,寻找蝙蝠的栖息地;或是潜入深达千米的地下洞穴。有一次在菲律宾,她甚至和当地专业探洞者一起游过了漫长的地下河流。那次考察的地点就叫做“仙境”:一个几千米深的地下溶洞,溶洞分为三个石室,头两个可以轻松地游泳,或者步行进入。而第三个石室有最多最珍贵的蝙蝠种群,却需要涉过一千多米长的地下暗河,氧气量极低。其他考察者都留在了第二石室,只有爱丽丝与一个专业探洞者搭档,继续前行。他们戴着头盔和头灯,连续几个小时泡在水里,抵达蝙蝠栖息地时已精疲力竭。她的搭档却难以掩饰钦佩:“你知道吗?你可是第一个抵达这里的非专业探洞者,第一个女人和第一个外国人!”他笑道,“我决定把这个石室命名为‘爱丽丝屋’。”秘境,常人无法抵达的地方,也充满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博士的第一年,爱丽丝初到语言不通的陌生国度泰国。她发现的第一件事是,野外作业的地区处于政治动荡的状态,连当地人都不愿意进入。而更大的困难在于,作为一个西方人,如何取得当地学者的信任。最初,合作高校的学者甚至不愿意指点爱丽丝进入当地雨林采集数据。“没有别的办法,建立信任需要时间的。学习他们的语言,真诚、友善、合作,这是一个逐步融入的过程。”作为那个地区唯一的西方人,爱丽丝一头金发显得
蝙蝠仙境里的爱丽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