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演变
1、甲骨文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上的刻画是古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带有浓重的原始绘画意味:
形体未定形,异体字繁多:
龜
犬
牢
2、金文
上古时期人们铸造或雕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前人也称“钟鼎文”。周代的金文是金文中的代表,是甲骨文后的又一种古汉字形体。
青铜器上大量铸刻文字,与青铜器演变为礼器有关。
汉武帝时期在汾水上出土“元鼎”。
《说文·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金文的特点:
仍有较重的原始绘画意味:
大盂鼎铭文(局部)
孝
舞
鑑
形声字大量增加:
申
神
或
國
3、战国文字
战国时期汉字的书写材料多样,各国的文字有较大的差异,汉字呈多样化的样态。
大篆:概念不太清晰,广义的大篆包括金文,狭义的大
篆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几种大篆类古文字材料:
籀文:
周时的史官籀所写的教给儿童学习的一种古老汉字形体。
《说文解字·叙》:“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籀文
小篆
石鼓文:
战国时期的秦国刻在十面石鼓上的文字。唐初出土于陕西凤翔县。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战国时期的秦国刻在三块石碑上的诅咒楚国人的文字。宋代出土。三石的名称是:巫咸文、大沉久湫文、亚驼文。
诅楚文:
战国文字特点:
。
。
4、小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令李斯等人制定推行的规范汉字。
小篆笔画圆转,符号性大大增强,还保存着一定的象形意味。
制定每一个字的规范形体:
用线条写成站立的长方形:
内聚环抱,拘谨严整:
峄山刻石
5、隶书
秦汉之际产生的用毛笔书写的笔画有波势起伏的字体。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东汉《史晨碑》(局部)
掠
波磔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隶书的特点
05汉字形体的演变.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