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现场消毒措施探讨【摘要】探讨了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时现场消毒处理的原则,提出了具体消毒处置措施,并对消毒作业时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防疫消毒呼吸道传染病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极易造成扩散,尤其在通风不良、条件差、居住拥挤的场所容易引起暴发[1]。学校、厂矿、军营等特殊社会群体,生活高度集中,接触密切,属于呼吸道传染病高发人群。尤其在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病原体在外界生存力强,人们室内活动多,适于病原体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发生后,病原体随传染源的呼吸、咳嗽、喷嚏而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而播散,污染范围不确切,消毒效果不易保证,尤其在发生暴发疫情时,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才能中断传染,防止疫情蔓延。:对于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个案病例,患者排出的病原体对易感人群有一定的感染力,但抵抗力很弱,不能久存,其疫源地一般不需进行消毒,可指导发病家庭和单位采用通风和湿性扫除等方法处理。但如疫情已呈暴发、流行趋势,则需进行消毒处理。对于肺结核,因结核杆菌抵抗力较强,疫情暴发时的消毒处理须及时果断;而对于因病原体变异或其它原因出现的新型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疫情,如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55型腺病毒感染等,因人群普遍易感,极易造成大范围扩散而导致严重后果,也应及时消毒。: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时,因其传播迅速,污染范围较广,防疫专业人员应在接到疫情通报后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消毒处理。疫源地的随时消毒,应每天进行1~2次[2];消毒持续的时间,应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疫源地范围大小,凡是病原体可能污染的场所均应进行消毒处理。一般包括病人居住、活动房间及经过的通道,注意避免遗漏曾被污染的公共场所。:重点消毒污染场所的室内空气,病人的痰、口鼻分泌物及被其污染的物体表面(如地面、墙壁、门窗、衣物、被褥等)。:根据病原体抵抗力、消毒对象性质、消毒现场特点以及卫生防疫要求,结合当时当地的人力、物力等具体情况,全面考虑后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比如消毒有价值的物品,以不损坏为原则,而对无价值的分泌物、废弃物等,只需考虑消毒效果;对于垂直的油漆表面,喷洒药物不易滞留,以冲洗和药物擦拭效果较好,而对粗糙表面,药物易于滞留,可用喷雾处理;室内表面消毒,如房屋密闭性好,可用熏蒸消毒法,若密闭性差,宜用液体消毒剂擦拭或喷雾处理;室内空气消毒,无人时可不考虑消毒剂的刺激性,有人时应选用刺激性较弱的消毒剂或空气消毒器[3],等。:,平时注意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即可,一般不需专门进行消毒。,保持好环境卫生外,需对重点部位以及人员活动频繁的室内地面消毒。、卫生间及公众经常接触、使用的器具,包括柜台、桌椅、沙发、门把手、水龙头、公用电话、电梯开关、公厕、交通工具内部等。、室外地面、车厢、车轮等交通工具外部不需消毒。,人员流动频繁的地方适
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现场消毒措施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