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0257 - 5876(2003) 02 - 0074 - 09
《红楼梦》的“怨弃”
情绪与“被弃”原型
饶道庆
内容提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弃世者”,尤其是他对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的
摒弃更是尽人皆知。其实,贾宝玉既是个弃世者,又是个被弃者,小说开篇的“弃石”神话就描绘了一个
“弃儿”形象和一种“怨弃”情绪,而贾宝玉对儒家文化的矛盾态度也蕴含着被弃的心态。这显示了作者
曹雪芹内心的被弃感,而被弃是我国文士的一大宿命。曹雪芹(贾宝玉) 的被弃只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被
弃”历史(文学) 传统中的一个例子《红楼梦》也具有被弃的文化原型意义, 。
关键词红楼梦弃儿形象怨弃情绪被弃原型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天生就厌弃世俗世心,恳求一僧一道带它进入红尘受享受享,结
界、男人世界,他的“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果幻形入世,离开“故乡”进入“他乡”(第一回
文章”,他对儒士官僚的斥骂、对“仕途经济”甄士隐为《好了歌》作的解注) ,历尽离合悲欢
的拒绝,以至最后他割断尘缘出家当了和尚, 炎凉世态,这是对弃儿形象的延伸描写,可称
都给人一种主动“弃世”的感觉,而他身上的之为“游子”或“浪子”。
“弃儿”的一面,即“被世所弃”这一点却不怎这一段位于整部小说开头的神话叙述有
么引人注意。贾宝玉当然是个弃世者,同时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非常重大的意义,论者
他也是个被弃者。已对它做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阐释。不过,对
小说开篇第一回的神话所塑造的石头形于这段神话中的“弃石”形象所蕴含的弃儿心
象首先是个典型的弃儿形象: 态及其意味,却鲜有人深入论述。笔者以为,
这块“弃石”里包含着一个弃儿形象,具有“被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弃”的文化原型意义。
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
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弃石”故事与“弃子”原型
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
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神话叙述既是
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一种象征、隐喻的艺术手法、艺术思维,又蕴
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含着古老的灵石崇拜和女神崇拜。然而,小
叹,日夜悲号惭愧。(第一回) ①说开头的这段神话叙述又颇为奇特,它的核
心已由《淮南子·览冥训》中“女娲补天”的神
接下来叙述的是被弃不用的顽石被打动凡话转向“石头被弃”的故事,主角也由女娲变
— 47 —
文艺研究 2003 年第 2 期
成石头,这是对原始神话的一种改写。虽然七《吠舍的千佛(鹿女所生的千子) ,
这个“弃石”故事的构思受到神话思维的启发《罗摩衍那》的女主角悉多,等等。
和影响,但它却已不再重现上古“补天”神话其他各国还有古埃及的稷神、河神奥西
的原型———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蕴含着对神里斯、古波斯的赫罗和居鲁士大帝、亚美尼亚
话原型的反制、解构意味。这个再生的、新创的沙逊的大卫、阿拉伯的司麻烟、北欧的阿司
的“弃石”神话从内容形态来看属于“弃子”神劳乌格、英国的亚瑟、古罗斯的圣·乔治、日本
话———为神所造“灵性已通”的弃石具有了神的水蛭子等,都是弃子英雄。
的灵性,其实也就是
_红楼梦_的_怨弃_情绪与_被弃_原型.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