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鸟纲的繁殖、迁徙
一、鸟类的繁殖
鸟类的性成熟
鸟类的性成熟大多在生后一年,多数鸣禽及鸭类通常不足一岁就达到性成熟,少数热带地区食谷鸟类幼鸟经3~5个月即可繁殖。鸥类性成熟需3年以上,鹰类4~5年,信天翁及兀鹰迟至9~12年性成熟。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群的年死亡率相关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晚繁殖的雏鸟数也少。
鸟类的求偶炫耀
求偶炫耀的方式:
、鸣叫和发声
、舞蹈和婚飞
求偶炫耀的功能:
、形成配偶
鸟类的婚配制度
:最普遍的婚配方式。在一个繁殖期内,一只雄鸟与一只雌鸟形成配偶,现存鸟类中绝大多数的种类属于单配制,包括90%以上的晚成鸟和80%以上的早成鸟。
2. 一雄多雌制:一只雄鸟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雌鸟配偶,每只雄鸟可以与两只以上雌鸟交配,但每只雌鸟却只能与某一特定的雄鸟交配。约有2%科和4%亚科鸟类是一雄多雌(如松鸡、环颈雉、蜂鸟及织布鸟)。交配之后,由雌鸟选择巢址,完成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等全部繁殖活动。雄性不参与对后代的抚育。
:一只雌鸟可以与两只以上的雄鸟交配,对于每只雄鸟来说,只能与某一只雌鸟交配,通常由雄鸟抚育后代。
一雌多雄多出现在那些繁殖地位于沼泽环境中的鸟类,这些鸟类的繁殖生境中可利用的食物资源丰富,雌鸟连续产下几窝卵,供不同的雄性个体来孵化和育雏。
一雌多雄制在鸟类中比较少见,%科及1%亚科鸟类属此,已知的为(共鸟)科、彩鹬科、三趾鹑科、瓣蹼鹬科和雉鸻科。
:实际上是一雄多此制和一此多雄制的混合。在这种婚配制度下,雄鸟和雌鸟都有可能承担抚育后代的职责。如美洲鸵鸟,在繁殖季节,雄鸟间为获得一小群雌性配偶常发生激烈的竞争,获胜的雄鸟才能与该群雌鸟交配(一雄多雌制),在雄鸟筑好巢后,每只雌鸟都向这个巢产下几枚卵,一般产28枚,最多62枚。雄鸟开始孵化,而这一小群雌鸟又去其他地方与雄鸟交配并为其产卵(一雌多雄制),幼鸟孵化后,由雄鸟育雏。
普通鸟类每年繁殖一窝,少数如麻雀、文鸟及家燕等,一年繁殖多窝。在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年份,鸟类繁殖的窝数和每窝的卵数均可增多。一些热带地区的食谷鸟类甚至几乎终年繁殖。
:⑴两性在交配期相遇,交配后即分开,配偶关系中止,如黑琴鸡。⑵两性在一起只有几天的时间或到孵化开始,如美洲鸵鸟。⑶两性在一起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直到孵化时才分开,如大多数鸭科鸟类。⑷两性在一起直到幼鸟独立活动为止,如多数雀形目鸟类。⑸两性整个繁殖季节都始终在一起,如家燕等。⑹终生配偶,如企鹅、天鹅、雁、鹳、鹤、鹰、鸮、鹦鹉、乌鸦、喜鹊及山雀等。
占区或领域
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现象。所占有的一块领地称为领域。占区、求偶炫耀和配对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占区成功的雄鸟也是求偶炫耀的胜利者。占区的生物学意义主要表现在:①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所以飞行能力较弱的、食物资源不够丰富和稳定的,以及以昆虫及花蜜为食的鸟类,对领域的保卫最有力;②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分布不过分密集,也可减少传染病的散布;③减少其他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④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
领域的大小可从几平方km2(例如鹰、鵰、鹫、和雪鸮)到几万m2 (如雷鸟),一些雀形目鸟类的领域约为几百m2。领域大小是可变的,在营巢的适宜地域有限、种群密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领域可被其他鸟类“压缩”或“分隔”而缩小。
筑巢
巢的功能:①使卵不致滚散,能同时被亲鸟所孵化;②保温;③使孵卵成鸟、卵及雏鸟免遭天敌伤害。
营巢的类型:独巢、群巢
鸟类营群巢的因素是:①适宜营巢的地点有限;②营巢地区的食物比较丰富,可满足成鸟及幼雏的需要;③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这些因素中,可能“适宜营巢地点不足”是主要原因。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大规模开发,适宜巢址的进一步减少,集群营巢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巢的类型:
:除去某些雀形目鸟类(如百灵、柳莺)也可在地表编织精巧的巢以外,地面巢代表着低等地栖或水栖鸟类(鸵鸟、企鹅以及大部陆禽、游禽、涉禽)的巢式。巢的结构简陋,卵色与环境极相似,孵卵鸟类也具同样的保护色。
:某些游禽及涉禽能将水草弯折并编成厚盘状,可随水面升降。
鸟纲的繁殖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