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
方智范华东师大中文系
中国古代诗词教学中长期流行的思想-艺术、内容-形式两分法,造成一种僵化模式。如何求得古诗词教学的突破?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目标表述,有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下面,就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一些不同于以往分析套路的切入点,希望对课改的此种导向有一些实践层面的启发。
一、意象与意境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在西方,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批评方法——意象批评。这里,我们不想一般地介绍有关意象的种种理论观点,而是结合具体诗词作品,来看意象运用和组合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些突出表现。
:以《君子于役》为例
“原型”一词起于文学人类学,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中,它可能是题材、形象、细节、情节或人物等等。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保留着一些有原型意义的意象。人们一般认为《诗经》中的民歌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然而,在文字产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在口头上流传,只是把它们记载下来是在文字出现之后,也就是说,《诗经》中的民歌是上古时代长期积淀的产物,其所反映的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
这里重点说一说《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的妙处,是将女子怀人的场景安排在黄昏时分:“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的末句,如译成现代白话,相当于刘半农作的歌词
“叫我如何不想他”。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认为日夕乃当归之时,所以许多文学作品写离别怀思都以黄昏为背景,形成了“暝色起春愁”(唐·皇甫冉《归渡洛水》)的固定意象。汉代司马相如所作的《长门赋》写有云:“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晋代潘岳《寡妇赋》中也有与之相仿佛的情境:“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
正是由于此种情形的存在,清人许瑶光《雪门诗钞》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诗谈读后感想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说明唐代诗词中写闺怨的作品多选择黄昏背景。
事实上,围绕着“日夕当归”这一原型意象,后世形成了一个由相同意象衍生出来的作品链条。白居易《闺妇》诗云:“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开日又西。”此诗被明代评论家胡应麟推为“中唐后第一篇”;韩偓《夕阳》诗也说:“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又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最有名的是托名李白所作《菩萨蛮》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词写女子怀人,登楼眺望,就在“暝色入高楼”的黄昏时分。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温庭筠最负盛名的小令《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在这首词中,背景“寒山”改成了水边,登临之处“高楼”改成了“望江楼”,但女子的情思未变,尤其是词中最关键的意象未变,仍是那恼人的黄昏,不过,“暝色”这一概括的交代,已具体化为“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一种因情景之间水乳交融而更具神韵的词句了。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元代曲家马致远的散曲名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这支曲,论者过去多津津乐道于前三句鼎足对,对得如何工整;曲中不用虚词,选择有特征性的九种景物并置在一起画出了一幅“秋景图”,但忽略了接下来一句:“夕阳西下”。这一句的作用不仅是在于它是写景(前三句)与抒情(末句)之间的过渡,更在于它使前三句所并置的景物,被涂上了一层夕阳的色彩,笼罩在了黄昏这一氛围之中;“夕阳西下”决不只是交代了抒情主人公产生“秋思”的时间,而尤其在于日夕而不得归,故令人“断肠”。正由于这一

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oy_001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