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辛集市第二实验学校刘转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和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二、教学目标(一)。。。(二)。。(三),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的密度。教学难点: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四、教学策略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实际进行测量固体密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画简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画出了,先不作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步骤会造成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从而得出最佳方案。五、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蜡块、铁丝等。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实验引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小石块和蜡块同时放入水中,会发现石块沉入水中,蜡块漂在水面。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讲解:从密度表可知,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是不是石块和蜡块的密度不同导致出现这种现象呢?那么我们就要测量出它们的密度。那么,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思考:根据我们学过的密度公式,要想测量物质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石块的形状不规则,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这需要利用量筒。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学生回答:根据密度公式,要测量物质的密度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测量物质密度.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