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调查报告关于音乐欣赏的调查报告当今社会,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有的反应社会现状,有的抒发内心的向往与希冀,音乐就像一面镜子,真实的映照出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状况。不同的听众群体或聆听个体,由于受其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生活工作环境、个性以及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音乐欣赏习惯、接受模式、审美取向以及审美视界。那么不同的年龄段对收听音乐的取向有怎样的影响呢?为此我做了一项调查:、真实可靠、调查与论证相结合的原则,对此项调查进行深入的研究。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对收听音乐取向的影响。了解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观。。(本文着重介绍大学生)◆年龄◆性别◆听的音乐的类型及其原因◆喜欢的音乐的语种及其了解其的途径◆听音乐的习惯4..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及邮件调查和网上搜集数据等方法。,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音乐口味。那么让我们用数据说话吧。我从一个知名网站看到了一项有趣的调查——比较64岁听众与13岁听众的普遍听音习惯。这个实验从其两者中各抽出了5000人,并统计整合了他们最普遍播放的曲目,以便得出最被频繁播放的艺术家。而跟我们预想的一样,他们的口味确实不尽相同。最受64岁听众喜爱的歌手既包括了现下的流行歌手,亦有多年前的歌手。而13岁听众最喜爱的歌手则仅限于现下的流行巨星。且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所喜爱的音乐类型也不尽相同,年轻的人大多喜欢流行音乐,而年长的喜欢古典的,当然喜欢流行的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为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在这里我选择了大学生为例,对其音乐取向进行了重点统计分析。音乐作为一种介入音乐传播的个性化行为,它具有积极的“能动性”,渗透其中的实际上是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大学生正步人人生最宝贵的青年时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参与音乐活动的指向性,目的性和自我意识更为独立和明确,基本具备了音乐审美认知能力以及音乐审美经验。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聆听音乐是他们感知音乐,接受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最重要形式。(1)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8份,其中5份丢失,7份废卷,回收有效率为88%,其中男生42人,女生46人,调查男女比例接近1:1。(2)音乐聆听时间所谓日常音乐聆听是指大学生每天在学习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音乐聆听。这种聆听必须完全由他(她)本人自主支配,具有独立的“选择权”。因此,音乐课堂上所播放的音乐或公共场合播放的音乐等并不构成大学生日常聆听的音乐的构成要素。在调查的大学生中日常聆听音乐时间平均一小时以下的占11%,一小时左右的占31%,%,%,三小时以上的占5%.每天平均聆听时间为一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89%。(如图下)很多人在没事做的时候都喜欢听听音乐,但学习的时候也不例外,有些人在学习的时候喜欢听着音乐,这样可以使得学习变得轻松而不枯燥。在学习中听音乐的情况如下:日常音乐聆听的确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丰富当代青年休闲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现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体验乃至审美文化。(3)喜爱音乐的类型本次问卷中有关大学生日常喜欢聆听的音乐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由图中可以看出,喜爱轻音乐爵士、摇滚音乐的大学生的人数比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外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的人数要多得多。而轻音乐爵士跟摇滚音乐在流行音乐中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的追求都市流行音乐文化的时尚。这些数据说明,形成大学生日常音乐生活基本内容主要是以娱乐、放松为目的的“消遣、消闲、消费”性质的音乐文化,而所谓的“经典”观念或者“高雅”趣味已日趋淡薄。我们清楚地看到经典音乐文化在当下审美文化情境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解神圣化和祛魅化的大众音乐文化的迅猛兴起,“严肃音乐”、“艺术音乐”和”古典音乐”文化已被大面积地遮蔽,不仅其传统的影响力受到挑战,而且它的生存空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挤压。(4)。流行音乐进入校园后,其通俗易懂、时尚鲜明、动感活泼的曲风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其中有不少人最初的动机就是”大家都听,一定很好听”的从众心理。。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不好听;而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也就深受大学生的喜欢。。流行音乐大多以爱情为题材,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已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在接触流行音乐时,认为很多流行音乐的歌词刚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受,也就置身其中,以此来释放自己的情感。(5)①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听音乐就是感知音乐的过程。音乐感知分为音
音乐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