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
“韵昧搿傲樵王辰昕摘要:“韵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范畴,涉猎范围包括文学、美学、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戏曲、影视等诸多领域。历经千载,从先秦到魏晋、从唐宋至明清,“韵味”已成为评判艺术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灵韵”,作为本雅明提出的一个代表传统艺术特征的概念,主要建立在感性基础上,是区别西方机械复制艺术与传统艺术的集中体现。作为传统艺术的灵魂,“灵韵”与“韵味”与心理学、美学、哲学、绘画、书法等领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试就“韵味”与“灵韵”的相关材料进行综述,同时对其加以总结和阐释。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一—一术术水第卷第绥化学院学报年诹笱Ш诹关键词:“韵味”;“灵韵”;比较研究文献标识码:“韵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范畴,早在老庄的著作中就可见其痕迹。魏晋时期,由于人的主题及文的觉醒,感性思想与理性思维的交织碰撞,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十分注重外在形式与内在意志的结合,不断地挖掘审美对象的内涵和韵味,于是,出现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如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滋味说”,第一次从审美的角度进行阐释,对中国古代以“味”论诗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此外,葛洪、刘勰等人都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了“韵味”的相关观点,这些都促进了“韵味”范畴的最初形成。“韵味”经由唐宋进一步发展,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以及皎然的以“味”论诗观更将“韵味”推向成熟的高峰。“灵韵”是德国文艺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首次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他在观看卡夫卡六岁时的照片分析道:“这幅充满着无际悲哀的相片是与早期的摄影状况相对应的。早期摄影中人们在观照世界时还没有欣然向往的抛弃神的观念,相片中那位男孩就是如此看世界的。这世界周围笼罩着一种光晕恢衷诳聪蛩哪抗饪辞逅给人以满足和踏实感的介质。”对于这一重要概念,本雅明本人语焉未详,但本雅明同时指出,“灵韵”自身具有独一无二性、距离感、通过凝神沉思带给主体的沉醉感、“抚慰感”四种特性,也许正是由于这四种特性,加之对“灵韵”的理解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化,使得“灵韵”更充满朦朦胧胧,模糊迷离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促使对“灵韵”的研究成为文艺理论界兴盛不衰的话题。虽衍生于不同的地域,回顾“韵味”与“灵韵”的产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共同点,即二者的产生都与宗教密切相关。宗教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以期达到对现实苦难的抗议与逃避。艺术与宗教交融所产生的艺术品或许正是人们对超越现实生活愿望的另一种诉说。品味中国艺术中的“韵味”,不能脱离古老的佛教文化,中国传统的石窟雕塑艺术正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不论是云冈石窟的佛像,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辰昕诹笄烊耄诹笱а芯可核妒垦芯可芯糠较颍何囊昭А.
万方数据
还是敦煌栩栩如生的飞天,凝神观赏,大都会体味到那一份面容微笑后的平静与崇高。众所周知,石窟艺术在魏晋可谓达到顶峰,也许正是某种病态的瘦削身躯,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成为魏晋以来人们所追求向往的美的写照。如果说佛教文化历经千载渗透在中国艺术的血液中,那么基督教文化、神灵文化则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艺术,从绘画到雕塑,从建筑到音乐,“神”的文化或深或浅地烙印在他们的创作中。艺术的“灵韵”赋予他们的作品神秘性、自足性。回顾西方最早的艺术
“韵味”与“灵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