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学”“习”“悟”.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学”“习”“悟”.doc“学”“习”“悟”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评价满分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不只要让少数学生满意,还要让绝大多数学生满意。不光只教给学生知识,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做到这一点也仅仅是对教师知识层面的要求。作为教师难道真的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吗?答案肯定是“不是”。关键词:学生;教师;新课改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8-0166-01 一、师生的困惑学生单纯地追求升学,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社会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好坏,这样一系列错误的认识,助长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错误的教育倾向。学生和家长一味地追求成绩,教师也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因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候为了赶进度,课堂往往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就只是在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结果,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就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问:“为什么我上课听懂了,可遇到做题就什么都不会了呢?考试就更不必说了。”不只是学生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在上完课或考试结束之后也会经常自问:“这个问题我已经讲了很多遍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呢”? 作为教师的我也曾一度对这个问题很苦恼,直到有一天偶然看了《班主任》上的一篇文章才真正的了解也真正的明白了,其中一段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演员;“用一生去准备一堂课”,说的是教师。教师的教学不能仅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教”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由“教”到“懂”需要“学”,由“懂”到“会”需要“习”,而由“会”到“通”则离不开“悟”。当我们用大量的作业填满孩子的所有空闲时,老师和孩子的眼睛就都盯在了分数上,哪里还有时间“悟”呢?这岂不是师生共同的悲哀!”二、261模式实现了“教”“懂”“会”到“学”“习”“悟”由“教”到“懂”需要“学”,由“懂”到“会”更需要“习”,而由“会”到“通”则离不开“悟”,即:教师要给学生“教”“懂”“会”,而学生则需要“学”“习”“悟”,这才是教与学的真谛。在教学里面学生是主体,学生最终学会的应该是“悟”,教师该如何才能让学生“悟”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给他们满堂灌。事实上,这也在无形中转换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由原本的主体位置转变成了点拨、从旁指导的位置。而学生则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实现学生的“学”“习”“悟”。我们学校目前采用的两环六段“261”模式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我们的“261”模式是“2”代表课内课外;“6”代表六个环节;明确目标、学情调查、合作交流、互动质疑、精讲点拨、当堂训练;“1”代表一节大课堂。一节课里的“261”是指把这节课以5分钟为单位分成三段即;前2个5分钟,中间30分钟,最后5分钟。教师在一节课里讲解不得超过10分钟,实现了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一节课的前10分钟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基础性的学习任务,互相学习彼此已掌握到的知识,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把握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并更正知识上的错误。教师利用这段时间检查学生已做了的导学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

“学”“习”“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cweywk961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1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