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与装饰艺术
天津五大道调研报告
学院:设计学院
班级:11-08班
姓名:许永杰
学号:20115238
老师:王俊立
1、五大道由来与简介
2、主要精典建筑
3、意大利哥特建筑
4、哥特式建筑特点
目录
1、五大道由来与简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塘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当时有“二十间房”、“六十间
房”、“八十间房”等似是而非的地
名,后划为英租界。1860年12月17日
天津英租界开辟,五大道地区被划为
英租界。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多清
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
津租界寓居;另外许多富贾巨商、各
界名流、红角、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
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
一些北洋政府内阁包括总统、总理、总长、督军、省长、市长等各界名流人士百余人下野后在此寓居,力图东山再起。五大道成为“国中之国”是因为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而且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
五大道在天津中心市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重庆、大理、成都﹑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这里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历史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这些历史风貌建筑在建筑形式多样,有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苑。
2、主要经典建筑
伯苓故居:
伯苓故居是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住宅,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39号(今和平区大理道87号)。张伯苓故居始建于1920年代中叶,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装潢均为菲律宾原产的木制地板、门窗和楼梯,并配有巴洛克式壁炉。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从北京回到天津,租住于此。
张自忠故居:
张自忠故居主要包括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一座二层的后楼,总计16间房,在院内另有14间平房,建筑总面积达1400余平方米。其中,主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西式楼房(局部三层),楼前面用立柱支撑上下两层内廊,楼两侧有对称的外凸多边形房间。房子外立面处理遵循现代简约风格,采用天津地方材料,造型朴实无华。建筑内部一楼设有会议室;二楼设有两座平台;三楼设有屋顶平台;后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书房。大门右侧的平房也设有会议室,左侧平房为佣人住房及门房。
潘复故居
潘复故居是1927年任国务总理潘复在天津的旧居,位在英租界马场道东头,是一座典型的西欧风格花园住宅,占地十余市亩。该楼于1919年由潘氏委托开滦煤矿董事庄乐峰邀请法国建筑师设计并承包建造。主楼是三层砖木结构,大瓦、瓦垄铁顶,水泥抹面,门窗地板一律用菲律宾木料,楼内设五面形阳台。主楼的东楼下为招待达官显贵的客厅,西楼下为接待亲友客厅。整座住宅有楼、平房17间,。宽阔的院子用铁栅围墙,种植各种花木与草坪绿地,院子中间有甬道直通主楼正门。
3、意大利哥特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用尖拱、拱顶、飞扶壁、束柱、尖塔、玫瑰窗、花窗棂、透视门等,形成了超凡脱俗的外观。
第一是尖拱的应用。在罗马风的半圆拱中,距离中心点的高度和宽度是相等的。但尖拱因为有几种不同的曲率,即宽度不同,仍然可以维持原有的高度,这样更容易形成统一完整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
《哥特式》西方建筑与装饰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