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出自东汉文人之手,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诗十九首》和以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古诗十九首》在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古人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古代作家喜爱《古诗十九首》,并自觉地学习、借鉴它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甚至加以模拟,曹植、陆机、陶渊明、鲍照等人都有这方面的作品传世。走近作品《西北有高楼》正是以象征手法创造了圆融的艺术境界,写出了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有力写照。走近作品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经典美文听读诗歌课文解析《西北有高楼》为我们展现了高楼一女子当风抚琴的凄美丰姿,既飘逸潇洒,又婉转哀伤,抒发了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踌躇满志而无人赏识,心怀天下却报国无门。此诗的作者大概就是这样一位彷徨惆怅的失意之人。课文解析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课文解析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来。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是夜晚。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吧?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楼下的诗人早被感动得泪水涔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谁无痛苦?但这歌者的痛苦似乎更深切、广大,而且是那样难以言传。当她借铮铮琴声倾诉的时候,难道不希望得到“知音”的理解和共鸣吗?但她找到“知音”了吗?没有。这人世间的“知音”,原本就是那样稀少而难觅的啊!如此说来,这高楼佳人的痛苦,即使借琴曲吐露,岂不也是枉然。这大约正是使她最为伤心感怀、再三叹息的缘故罢。但是,我们的诗人,却从那寂寂静夜的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伤情。这伤情是那样强烈地震撼了他,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寻觅者啊!课文解析课文解析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他禁不住要脱口而出,深情地安慰这可怜的“歌者”:再莫要长吁短叹,在这茫茫的人世间,自有和你一样寻觅“知音”的人儿,能理解你长夜不眠的琴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长云!这是发自诗人心底的热切呼唤。伤心的佳人啊,你可听到了这旷世“知音”的深情呼唤?正如“西北有高楼”的景象,全是诗人托化的虚境一样,人们自然明白:就是这“弦歌”高楼的佳人,也还是出于诗人的虚拟。我们一眼便可以看出,那佳人实际正是诗人自己——他无非是在借佳人不遇“知音”之悲,抒写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罢了。课文解析不过,悲愤的诗人在“中曲正徘徊”之中还会生此奇思:不仅把自身托化为高楼的“歌者”,而且又从自身化出另一位“听者”,作为高楼佳人的“知音”而唏嘘感怀、聊相慰藉。人们感受到的,恰恰是一种“四顾无侣”、自歌自听的无边寂寞和伤情。诗人的内心痛苦,正是借助于这痛苦中的奇幻之思,表现得分外悱恻和震颤人心。
西北有高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