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脑卒中后皮层运动功能重组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姓名:李映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神经病学
指导教师:刘雁
2011-06
广州医学院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脑卒中后皮层运动功能重组的动态磁共振研究
脑卒中后皮层运动功能重组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硕士研究生:李映凯
导师:刘雁教授
专业:神经病学
中文摘要
脑卒中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且大部分发生脑卒中的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
障碍,其中超过 50%的病人遗留运动缺陷。既往的动物实验发现:卒中后运动功能的
恢复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纤维再生及突触重建有关,但更多依赖于损伤邻近区
域及功能相关部位的功能代偿及脑内备用环路释放有关。近年来正电子发射断层成
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功能磁共振(function 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等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在大脑精确解剖学定位基
础上研究大脑的功能动态变化成为可能,也为临床上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恢复机制
创造了有利条件。
既往的 fMRI 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大脑运动皮层存在
自我代偿作用,呈现双侧激活—单侧激活的动态模式改变。然而,相应报道文献样
本量较小且未严格控制入组时限(处于脑卒中后哪个时期)、关于优势半球损伤与非优
势半球损伤后代偿差异未展开深入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严格
控制入组标准、重点观察左、右侧半球卒中运动皮层动态改变的差别,揭示脑卒中
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的机制,同时探讨优势半球与非优势半球损伤后对运动功能恢
复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代偿的差异。
1
广州医学院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急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重组的动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与行为学相结合,揭示脑卒中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的
机制,同时探讨优势半球与非优势半球损伤后对运动功能恢复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
代偿的差异,为进一步康复治疗及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建立评价系统。
方法:
1、入选对象为首次发作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且能够配合
完成功能磁共振检查刺激任务。同时募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成人作
为对照组。
2、入组患者在发病后 3 天(T1 期)、30 天(T2 期)及 90 天(T3 期)三个时间
点分别进行功能磁共振检查、上肢远端运动功能评估及相应量表评估,健康对照组
只行一次上述各项检查。比较健康对照及患者在卒中后不同时期的上肢远端运动的
灵活性和力量、双侧运动皮层激活区域、激活区体积大小、激活强度的差异改变。
结果:
1、16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和 10 名健康成人纳入统计。
2、行为学结果
(1)、食指轻叩实验结果:
±,T2期平均执
±,±。T2期较T1期食指轻叩
执行能力明显提高(p<);T3期较T2期食指轻叩执行能力明显提高(p<)。
左手食指轻叩测试T1、T2及T3期无明显差异(p>)。
右侧卒中组左手食指轻叩测试 T1 期平均执行 ± 次/10 秒;T2 期平均
执行 ± 次/10 秒,T3 期平均执行 ± 次/10 秒。T2 期较 T1 期食
指轻叩执行能力明显提高(p<);T3 期较 T2 期食指轻叩执行能力明显提高
(p<)。右手食指轻叩测试 T1、T2 及 T3 期无明显差异(p>)。
左侧卒中组与右侧卒中组患手食指轻叩测试结果相比,右侧卒中组较左侧卒中组
患手食指轻叩执行能力明显增强(p<)。
(2)、手最大握力检查结果:
± Kg,±,
±。T2期较T1期右手最大握力明显提高(p<);T3期较T2期
2
广州医学院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脑卒中后皮层运动功能重组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右手最大握力明显提高(p<)。左手握力T1、T2及T3期无明显差异(p>)。
右侧卒中组左手最大握力检查 T1 期为 ± Kg,T2 期为 ± Kg,
T3 期平均执行 ± Kg。T2 期较 T1 期左手最大握力明显提高(p
脑卒中后皮层运动功能重组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