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风险警戒线测试.docx一、问题的提出在国际金融海啸的猛烈冲击下,中国出口需求的急剧下降使得内需不足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我国2005年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即中性财政政策嘎然而止,以扩大内需保增长为目标的积极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于2008年11月在我国重新启动。目前来看,我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既有庞大的财政增支内容如总额约4万亿的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也有频繁的减税措施如建国以来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增值税转型,增支减税的结果势必使得大规模国债增发包括中央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不可避免,从而对我国财政安全运行带来较大冲击,相应地,由此引致的现实财政风险问题则需要较为深人细致的实证研究。从财政理论和实践来看,一国或地区的财政风险通常用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两大指标来衡量。这里,财政风险警戒线可界定为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的安全区和危险区之间的分界线。在此方面,国际警戒线通常指的是1993年正式生效并标志欧盟诞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中规定的两大财政标准欧盟成员国财政不应有过度赤字,赤字占当年的比重即财政赤字率不应超过3%;2一国政府债务总额占的比重债务负担率不应超过0%。在国内,常有学者引用上述两大国际警戒线来判定我国财政风险状况。然而,就其产生背景而言,《马约》关于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的标准只是欧共体成员加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入围标准。尽管这一标准是对财政风险的某种度量,但就其本身而言,并不直接具备所谓国际警戒线的属性。因此,部分学者对国际警戒线的适用性纷纷质疑。例如,罗云毅2003¨1认为,对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的其他国家而言,该标准显然难以成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国际标准。贾康、赵全厚2000[51认为,警戒性指标只是起警戒作用的一般性经验指标,并不一定与其他各国的具体情况吻合,特别是难以适应对各国某个特定时期债务适度规模的判断。倪红日1999哺1则认为3%和60%并不是赤字和债务的警戒线,而是欧盟成员国的限制线。为此,理论上就需要重新研判财政风险警戒线问题。刘迎秋2001"1曾运用债务一赤字模型对赤字率和债务率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王宁2005¨1进而运用类似刘迎秋的模型,%%%%的研究结论,但其模型较为简单,数据也较为陈旧,从而削弱了其对目前我国施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现实指导意义。总体上,现有文献对如何确定适用于我方面鲜有研究或研究不够深入。本文认为由于国情的个体差异较大,具有普适性的财政风险国际警戒线的存在性本身就是一个伪科学命题,而专门探讨具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风险警戒线往往更具现实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在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的模型推导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探求我,从而期望能够对我国目前全面施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所启迪和参考。二、模型的推导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政府预算约束理论和个人跨期消费理论,这里先对财政赤字率的警戒线模型进行推导,进而对债务负担率的警戒线模型进行推导。一财政赤字率模型在内生增长理论中,="9,其中>0,>0,0,且+=1即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为总产值,为综合技术水平或全要素生产率,为投入的劳动力数量,为投入的资本,为劳动生产率。这里假设劳动生产率与每
财政风险警戒线测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