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教学设计一、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生活中实例引出功不仅有多少之分,还有快慢之分,再通过前面已有的速度概念,帮助学生迁移建立新的概念——功率。并借助速度知识,迁移得出功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二、教材分析这节要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然后通过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力学中的功和能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内能以及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打基础。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功率的概念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法建议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生活的应用。教学中首先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做功不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进而引出“功率”这一物理量;接着通过与“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定义方法的类比,从而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推导出功率的计算公式;在介绍功率的单位瓦特时,可以简单介绍瓦特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汽车爬坡时换档减速这一现象,推导P=Fv,知道如何利用平均速度计算功率,并能用其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功的概念已经建立,能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且已经学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常用方法,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及公式。这些都对学生学习功率做了很好的铺垫,将有利于学生对功率知识的理解。五、学法引导不同物体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往往不同,也就是说,在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问题中,不但存在着做功多少的问题,还有做功快慢的区别。物理学中如何来描述做功的快慢呢?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用类比描述运动快慢的方式来思考如何描述做功的快慢。六、(1)知道功率的概念和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用P=W/t进行解题。(3)正确理解公式P=Fv的意义,并能用其解决相关问题。(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2)通过对功率概念的建立,让学生充分领略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广泛应用。、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同学们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七、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功率的表达式P=F·v的物理意义和运用。八、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约5分钟)创设情景:活动:搬书比赛要求:地上一共有6捆完全相同的书,每人搬3捆放到桌面,比一比,看谁更快搬完。教师:两位同学谁做的功多?学生1:因为他们搬的书一样重,而且把书搬到了相同的高度,所以两人做功一样多。教师:两位同学谁做功快?学生2:完成的功相同,但×××同学花的时间更少,所以他做功更快。【设计意图】课始,通过学生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力对物体做功时,不仅有做功多少之分,而且有做功快慢之分。总结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引出本课的主题。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做功快慢的?学生3: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教师:还有其它办法吗?学生4: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二、新课讲解(一)功率(约5分钟)教师: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的时间均不相等时,如何来比较做功的快慢?学生讨论交流。【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当做功多少
功率教学设计 (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