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花桥罗士松罗奋飞湘西人修建花桥的历史由来已久,特别是土家族地区的花桥,尤为集中,尤为奇巧,它是中国桥梁建设中的一大经典。花桥,又叫凉亭桥,它与侗族地区的风雨桥全然不同。花桥的墩上部分只有一层,或一檐一层,或两檐一层,修建、装饰的重点是“桥”。风雨桥的墩上部分不止一层,有两层、三层,也有多层,称为风雨桥,修建、装饰的重点是“楼”,而不是桥。有人把湘西花桥称为风雨桥,那是一场误会。湘西花桥,因设计独特,装饰华丽,以精致、美观享誉华夏,故称“花桥”。花桥是飞架河流之上,连接两岸的社会福利性建筑,属于地方善事之范畴。既然是善事一桩,先辈们为什么不多修拱桥而要修建华侨?据说拱桥全部用石头修建,石头能够连通龙脉,连通之后能够改变风水,有可能出现以东压西、以此降彼的龙脉、风水现状,将会导致两岸村寨关系不和,所以人们不主张修建拱桥。花桥,是用桥木连接的,木不通脉,它对于两岸的风水、龙脉全无影响。当然,这是古话,今人未必信得。修花桥,是举善事,常由一寨人或几寨人邀约捐资修建。所捐数额,没有限定,多由各地首士走村窜寨,上门化缘。花桥,由花墩、桥廊两大部分合成。桥墩,用料岩砌成,以桐油石灰或水泥合缝,呈梭子形上下排列。梭子墩比方形墩好,有利于划水破浪,尤其洪水期间,不至于堵塞枯枝烂叶。下脚时,要在墩下压铜钱、光洋,一般都取双数,每个墩下亚两枚。墩子上铺设桥木,桥木要粗大壮实、直刷硬扎,以柏树为最好。一是经久耐用,不蛀不朽,二是取“百子百福”的吉祥之意,能使地方繁荣昌盛。桥木上面再铺横板,厚约2寸,相互间平行调整,打“奶栓”,跟扎排树一样形成整体。横板要比桥木稍宽,两边等距离形成飞旋之势,为桥上的亭廊建设留足余地。一座花桥,最核心最精彩的部分是桥廊,桥廊又叫桥屋。它架设在横板上,由木质柱梁组成,基本格式跟居民三柱四棋的排扇差不多,只是开间小些。一样要立中柱立檐柱,两头最边缘处立亮柱,上面穿棋筒架过梁。在檐柱下脚部分安装坐板,在亮柱下脚部分安装靠板,中间形成过道,宽约2至3米。在过道两边,也就是亮柱和坐板之间形成2米宽的空间,村寨中那些能干、漂亮的村姑村嫂,会相中这个地方,利用暑天热季的空档,在花桥上煮鸡蛋、煮甜酒、卖面条、米豆腐、粑粑之类的小吃,将把寨上的老老少少集中在桥上闲谈和乘凉,花桥从此将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花桥,当然也是尝“花”品月的地方。村寨里的俊男俏女,常常会聚桥头,或者挑花绣朵,或者嬉戏交谈。其中那些坠入爱河的甜蜜恋人,往往以吹木叶、唱山歌的形式,借声传情,以歌为媒,挑姣选郎,结对配双,替上苍成就一桩又一桩美事......。桥廊的建设,十分重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屋脊上堆制大肚罗汉,四大方飞檐翘角。翘角上有的搬鳖鱼,有的做喜鹊,叫做“喜鹊闹梅”,象征一方清洁、四时长安。花桥有梁木,上梁时要举行上梁仪式,又叫“祭鲁班”。砍梁木应在举行仪式的当天上午,派出去的应是8个汉子或者12个人。梁木上肩之后,在路上不能歇气,只能换人,一直抬进工地、架在木马上待做。做成的梁木还要彩画,正中要画太极图,两头画“军书”、宝剑。上梁时,还得讲梁词、抢梁粑,场面热烈壮观,上梁之后就是盖瓦、搬翘、挂玲,进行系列扫尾工作。待整个桥梁修饰完毕,最后一件大事就是举行踩桥仪式,这是桥事之高潮。“踩桥”的关键是要找准踩桥人,因为踩桥人往往要具备一些特殊条件,要么是36岁抱孙儿的爷爷,要么是
土家花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