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湖南伟人辈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等红色革命旅游景区,而且这些景区已成为湖南红色旅游景区的经典。7月31日,我们社科部红色经典考察团一行先后在湖南考察瞻仰了刘少奇故居和毛泽东故居,不知为什么,我感觉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刘少奇故居。据导游介绍,刘少奇故居,在县城东南花明楼区花明楼乡炭子冲屋场。东距省会长沙50公里,南距韶山市毛泽东故居37公里,西距县城30公里,均有公路相通。“文革”初期,炭子冲屋场横遭破坏,文物散失。1966年10月31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封闭,绝大部分文物随之失散。1980年为刘少奇冤案彻底平反昭雪后,中共湖南省委与宁乡县委立即修缮故居并收集失散文物,同年3月5日,故居对外开放。通过参观可以看出,刘少奇同志年少时家境殷实,本来是可以在一个小山村里安度一生的。但他没有这么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是象多数赤贫者走投无路了选择革命一样,而是有发自内心的救国救民的拳拳赤子之心,为劳苦大众革自己所在阶级的命。中国革命成功了,但少奇同志却没有最终成功,一定意义上,刘少奇是一个悲剧的代名词。党史研究专家李锐写过一篇纪念少2奇同志的文章,里面一首诗深深触痛了我:“少小离家北取经,沉沉井下掘光明,旧貌已换新颜后,岂料元勋目不瞑”。少奇同志的悲剧,与我们国家有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传统有关,也与建国后包括少奇同志在内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有关,如搞个人崇拜,党的领导集体中事实上一把手说了算等等,并且少奇同志在其中起到了不是无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在少奇同志被打倒以前,因毛泽东的个人专断被打倒的人已经不少了,可惜的是,这时党内的民主生活已经远远不正常了。想到了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说的一段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
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