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缪爱明一、“组织纪律性不太强”——合适的用语吗?前几天与一位省示范初中的校长聊天,谈及各自学生时代的人生理想时,得知他当年参加高考的成绩比重点大学的录取线还高20分,可是直到9月份才被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录取。新生报到的那一天,他就被中文科主任找去谈话了。那位主任严肃地对他说,你需要正确对待自己,重新面对新的生活。后来,他终于明白了当年差点儿上不了大学的原因,原来是中学的班主任在给他做毕业档案时,鉴定的评语上有这样一句话:“组织纪律性不太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太强。”我大感意外,意外的是这位班主任跟这个当年的学生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意外的是这个评语在大学招生老师眼里真的是“问题很严重”吗?原来,这位校长过去属于不很听从老师话的那种学生,比如上班主任的语文课,他常常偷着看小说,屡收屡看,屡教不改;比如,课间他不喜欢像其他同学一样,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休息,总喜欢跟其他同学嘻嘻哈哈的,有时还小搞小闹的。所以,在每学期结束前写自我小结时,他自己总是写有这样一句话:“组织纪律性不太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太强。”这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是老师找他谈话常用的口头禅。后来,做毕业鉴定时,老师像往常写期末评语一样,把这句话移植了过去。“是不是老师跟你过不去呀?”我疑惑地问。这位校长笑着说:“没有呀,其实班主任挺欣赏我的灵气的。这些鉴定的评语当时是全部给考生本人看了的,我是认可和赞同的。不太强,毕竟还是强的嘛!我当时根本没有把它当回事。而且,我估计班主任也没有把偷看小说和小搞小闹看成什么大不了的缺点。”既然这个评语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是那些高校招生的老师吗?我觉得也不尽然。——我的启示:因为与当事者距离的近远关系,不同的人对同一则评语的解读会有不同的结果。撰写评语,应该是一件非常精细而严肃的工作。故事中的考生和班主任是把“组织纪律性不太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太强”跟偷看小说、小搞小闹看成“等于号”的,因为在长期的相处中,师生就是这样理解的,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甚至觉得这个评语还比较客观,有较高的概括性。但是,这个评语的效用在高校招生老师眼里就不同了,因为他们对这个考生缺少背景知识的了解,他们会由这个概括性的评语去产生联想,去不断放大,去想到其他的种种不良行为,当然,是很难联想到偷看小说,小打小闹的,更不可能与之划成“等于号”。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校长当年未能进入到如愿以偿的理想大学,是不能怪罪大学的招生老师的。这个评语差点儿葬送了当年这位考生的前程。从另一方面来说,又可能是因为这则评语引起了师专老师的注意,促使他们对这个新生加强了个性化教育,也促使这位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引起反思和警觉,反而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但是,即便如后者,笔者还是认为这则评语的语言表述是不合适的。那么,是不是学生有了错误和缺点(偷看小说、小搞小闹算不算缺点,另当别论),就是掩盖,就是一味地唱颂歌呢?显然,大家都这么做,就失去了毕业鉴定的意义,就失去了跟踪教育的效用,长此以往,也就有可能败坏社会风气。我不赞同有些老师提倡的“对学生的缺点可以不写”的观点。笔者认为,教育者或者鉴定者如果觉得学生这个缺点应该改掉,从对学生终身负责的角度出发,需要在评语中提醒当事人的话,可以采取就事论事的做法,不作概括性的提炼,以避免他人引起误解或歧义。其实,高中时代的班主任和师专时代的老师,对
三则评语背后的故事及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