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城中最艰巨的任务。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要实现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得结合中国实际,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关注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建立完善的补贴农民农业支持保护的制度,实现增加农民税收。无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要因地制宜,抓住主次矛盾,符合农民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规律。关键词:三农问题财政经济“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质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太弱,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导致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造成农业投资回报率低,成本加大,影响农业企业的形成,最终制约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农村问题,一个主要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农村问题,出现基础设施条件太差,生存质量难以保障,生态和环境压力加大,农村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产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无序开发与无序利用不到有效控制。农民问题,主要是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而农民负担问题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数量过多,农业与社会就业都不充分,因此农民收入也较少,由于农民收入低,也直接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内需市场难以启动,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压力就越来越大。在1998年10月,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就已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好三农问题。浅析“三农”产生原因及解决思路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又是来自城市化滞后。三农问题,实质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必须一体化地考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始终制约着中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中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民拥有的土地,生产功能也在下降,而生存保障功能在上升。从中国历史来看,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以及城乡关系发展的不平衡,是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农业部门长期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积累资金,缺乏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农业物质技术薄弱,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影响生产
财政学三农问题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