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以先秦两汉的汉语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写作的语法形式。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时期,汉语中的口语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则有两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语书面文献的书面语,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文言”;另一种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此则称为“古白话”,比如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又有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比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时一地的一种语言,因此不同时代或地区的文献,在语法和词汇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浅谈文言的魅力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文化都是以文言的书面形式记载和流传下来的,文言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讲究虚词和格体的特定运用,措辞严谨、注重于炼词锻句和引经据典。所以,我们在学习文言和从事文言创作时必须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和以及对中国古文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文言应用于文学创作的形式主要是赋、骈体文和散文(以及古体诗词等诗歌形式)。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押韵、对仗,赋体文中间杂散句,多用散文一样的连接词语,所以具备诗词与散文的特点。赋的特征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的格体按照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的划分,可以分为古赋、徘赋、律赋和文赋四大类,赋产生于战国,成熟于两汉,衰落于宋朝,以后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赋体行文,也没有什么演变和发展了,基本就此消亡。赋对于后世的散文和歌行体诗作的流变都有极大的影响,比较有名的赋体文有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 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其最大的特征是讲究对仗的修辞。骈体文萌芽于秦汉,当时被称为“今文”或是“今体”,有所谓的“骈四俪六”之称,唐人称“骈俪文”,宋人则称“四六文”,到清朝,曾噢编辑的《国朝骈体正宗》一书中才正式定义为“骈文”。骈文讲究裁对(对偶)、隶事(用典)、赋藻(词藻华丽)、调声(协调音律)(见骆鸿凯先生的《文选学》)。其中裁对是骈文最大的特点,通过对偶的运用,给读者呈现出一种形与神的均衡,是对称、平衡的美。骈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在衰落了一千多年后,于清代又大放异彩,后又为现代语体散文所代替。骈体文典雅、雍容、庄重、工稳,表达含蓄,匀称协调,虚实相兼,华美流丽,韵律圆润,是一种非常美的文体,比较有名的有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张融的《海赋》以及刘禹锡的《陋室铭》。 中国古体散文是指赋、骈体文以外的散体作品。古体散文萌芽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是一种运用非常普遍的文体,其中既有政论、史传、哲学性的应用型散文,也有游记、小品文、记叙文等的文学性散文,囊括甚广。古体散文所蕴涵的思想性、审美性和变幻多端的表现技巧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其中诸子百家散文、司马迁的《史记》和唐宋八大家散文代表着中国古体散文的最高成就,名作有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骈体文和古体散文中有很多文作都是以赋命名的,但都不是赋体文,需要区分。 文言,在盛行了两千多年后,终于在新文化运动去旧
文言的魅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