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的属性)1、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是大自然历史的产物,具有原始性2、土地的经济属性土地除了作为自然物意外,又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经济属性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社会对自然物加以开发利用法所赋予自然物的新属性①数量的有限性②位置的固定性③动态性:土地不仅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而且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districtdifferentiation)(区域性)④不可替代性⑤多功能性:生产功能;景观功能;承载空间功能:⑥持久性和可更新性:土地是可更新资源,在农业利用中,土壤养分和水分虽不断被植物吸收消耗,但通过施肥、灌溉与耕作等措施可以不断得到恢复和补充,从而使土壤肥力处于动态平衡中。⑦生产性: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⑧供给的稀缺性:“稀缺”(scarcity)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并不是指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的相对有限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决定了土地供给的稀缺性。⑨可垄断性:土地供应的稀缺性决定了土地的可垄断性。⑩利用的制约性:就地利用;用途变更的困难性11可改良性12利用的社会性:土地利用会产生具体的、巨大的社会后果,具有外部性。(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13具有增殖性二、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①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②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③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④土地生态环境脆弱三、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研究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的分类、二者的区别。在阐述土地类型基本概念基础上,介绍苏联、澳大利亚和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分析土地资源类型的含义和分类原则,介绍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状况。②区域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主要通过遥感技术和地面典型调查校核,进行各种比例尺的土地资源清查、制图和统计。③土地资源质量性质的评价研究土地资源适宜性、限制性,土地治理动态监测和测量的指标体系和土地资源价格的估算。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等。④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及规划研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持续利用及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等等。同时加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合作。⑤土地资源定位与功能研究土地资源、生态、生产与生活功能,介绍土地生态分类与设计,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层次和计算模型,并讨论土地联合国土地资源城镇能力和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的现状和结果。⑥土地资源的开发整治研究土地开发的影响,类型和途经。土地资源退化及治理,保护和整理。分析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历史、土地整理的一般性内容和任务,初步提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方法。⑦土地资源胁迫与安全对土地资源胁迫进行简要分析,并由此引出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土地资源质量安全、数量安全及结构安全。四、简述我国土地分级系统50-60年代:基本采用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相:>1:1万限区:1:1万——1:20万地方:1:20万——1:100万70年代后期至今:苏联与英澳学派结合的三级分级系统: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立地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制定(P38);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1)土地纲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12(2)土地类大(中)地貌类型105(3)土地型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土地纲:以影响土地地带性分异的水、热、气候因子组合特征为分类依据,具体指标为>10℃积温、干燥度和无霜期。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具有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其分类以综合反映大中地形和岩性类别的地貌类型为依据。土地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土地分类单元,在土地类内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壤类型(土类或亚类)、、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或利用方向作为分类依据。五、简述土地类型分类的步骤与方法步骤:(1)确定分类的对象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主要取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一般而言,研究任务愈是笼统,范围愈是广泛,采用的土地单位的级别就应愈高。通常地说,比例尺>1:1万,应以土地点为主要对象,1:1万一1:20万,应以土地单元为主要对象,而1:20万一1:100万,则应以土地系统为主要对象。此外,采用哪一级别的土地单位作为分类对象,还决定于研究地区的复杂程度。研究地区越是复杂,所采用的分类对象的级别应越低,以确保土地分类的精度。如果依
土地资源学简答地题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