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赞美,永远不会太迟.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别人的赞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你的赏识使他们眼睛一亮,看到了成绩,看到了光明,也能大大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渴望赏识,赏识导致成功,越是成功,能力越强,以至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作为回应,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一、渴望得到赞美的“灰色儿童”。每一位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班上总会有几个学生不勤奋刻苦、积极上进,也不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对班级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却也不名落孙山。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极其一般,没有一方面能够引起别人的特别关注,安分守己,似乎没有过需要,也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总之他们是一些既不特别好,又不特别坏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批评,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被称为“灰色儿童”的中等生。这一类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引不起老师们重视,一些名教师在介绍经验是大多数涉及的是优秀生的培养,或后进生的转化,很少涉及中等生的教育问题。缝衣服要“量体裁衣”,种庄稼要“因地制宜”,打仗要“审时度势”,育人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有优秀品质,关键是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优等生和差生身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对那些表现有太多欠缺的学生的欣赏,很多老师有时候也会去刻意的去创造,但是对于这个特殊的“灰色儿童”群体却常常是忽视的。其实,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老师应善于欣赏学生,赞美学生,努力发掘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恰当的表扬,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被信任的温暖,并给他们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二、懂得赞美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赞美。陶行知说:“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里有爱迪生。”所以,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赞美,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多数老师坚信“严师出高徒”,并且认为学生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是自己付出努力之后的必然结果,无需多加评价,很少给学生以应有的赞美。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文学家苏轼有一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轼对佛印开玩笑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轼回家后,把这件事得意洋洋地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实在输的太惨了。你难道不知道修行的一切外在事务都是内心的投射吗?你的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人家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来。” 这个哲理小故事也许正要告诉人们:你喜欢别人,别人也就喜欢你;你欣赏别人,别人也就欣赏你;你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与人方便其实就是给自己方便。古语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亦是如此。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时,学生也会向你投来欣赏的眼光;当你用鄙视的眼光看学生时,学生也会向你投来鄙视的眼光;当你赞美学生的时候,也会得到学生的赞美。请不要吝啬赞美,因为赞美是春风,它使

赞美,永远不会太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unlai783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