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家乡的耍孩儿散文.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至今也没弄明白,这古来荒凉闭塞的应州,怎就孕育了中国戏剧活化石——耍孩儿这株奇葩,其苦乐忧凄,人生七情,怎么能表现得如此行云流水,横空出世般的酣畅淋漓。多了一份慷慨高亢,多了一片明丽欢快,多了一曲悠扬悦耳,是源于古老释迦塔的熏陶?是兵连祸结胸中块垒郁积,唯有一吐方快?是疆场驰骋几多忠良骁将可歌可泣,几许奸佞挡道又唾又骂?历史的风云恍在耳畔猎猎作响,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激发和碰撞,这才有包龙图怒斩杨虎官,猪八戒背媳妇老黄金送饭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这才有了游子牵肠挂肚,挥之不去的乡愁。考察耍孩儿起源,有两种传说。一说是,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和亲。出了雁门关,来到应县桑干河畔,听流水呜咽,看沙飞石走,倍加思念家乡,因而哀恸欲绝,泣不成声。直至嗓音嘶哑,还是哽咽不止。后人为了纪念昭君,模仿她的悲切哭声,编成哀婉歌词进行演唱,几经辗转流传,遂成此剧。另一说是,唐明皇生下太子啼血不休,集梨园子弟唱曲取乐,以逗太子止泣,所唱各曲均不奏效。唯一位来自应县的老年太监唱了此曲后,太子转悲为喜,破涕一笑,唐明皇随即命名此曲为耍孩儿。传说毕竟有演义的成分,但应县却是不容置疑的耍孩儿发源地之一。正因为如此,耍孩儿在这方土地上的乡亲们看来,是天籁,是黄钟大吕。烟花楼台,空濛迷离,是吴侬软语,多情虽是仙凡之缘,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及。那越调评弹黄梅等缠绵之曲,虽可使人幻化入内,但听到却会让人茫然若失,仿佛只此一段恩恩怨怨,空劳挂牵。而耍孩儿生于斯,长于斯,质朴得如一颗山药蛋,平凡得如一苗大白菜,但所唱所表的,是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因此观之不亦快哉。这块土地虽自古瘠薄,但僻壤孕育厚实民风,乡亲们敢爱敢恨,敢喜敢怨,敢作敢为,不虚伪,不矫情,大大方方,坦坦荡荡,由此便培育出了这渴了当酒,饿了当食,困了提乏,病了疗疾恰似灵丹妙药的耍孩儿。乡亲们把痛苦与失望,悲欢与离合,爱恨与情仇,忠孝与背叛都融入到了这疾如秋风,密如雨点,快如闪电,亮如惊雷的鼓锣钹铙的打击中,唢呐板胡的吹拉声中,红黑生旦的演唱声中,看完了,听完了,拍拍屁股站起来,想想戏情即世情,想想江诸渔樵,想想东逝江水,不由地觉得天高地厚,就禁不住展眉舒眼,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苦日子过成好日子。否则,真对不起这大开大合的耍孩儿。正因为耍孩儿有这样的功效,过去耍孩儿在应县这一带,是村村有剧团,乡乡有班社。特别是像马岚庄、西崔庄、大柳树、赤堡等戏窝子,一个村竞能组织三、五班剧团。有人调侃,马岚庄的人,连尿尿都是耍孩儿调。大柳树的狗,咬人都带着耍孩腔。这虽然是笑话,但足见耍孩儿已渗透到乡亲们的骨子里和血液中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应县的耍孩儿名艺人云集县城,义演7天,为抗倭壮胆助威。一大批应县儿女,拿起了刀枪,唱着耍孩儿,轰轰烈烈上了前线。而大柳树村年过花甲的白家班班主白俊奎,在山阴县唱对台戏,一天两场,连演15天,活活累死在台上。但他的兄弟白正奎,一擦眼泪,又站在了台上。过去,耍孩儿有一批忠实的粉丝。相传,某村一个哺乳期的妇女,看罢了下午戏,急急回家做饭,烧水、坐锅,却忘了添水,就山呼海啸般拉起了风匣,烧红的锅,“叭”地一爆,这女子一惊,哎呀,不好,夜戏开演了。她着急忙慌地拉了一块毯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孩子一放,三叠两卷,抱着孩子就往戏院赶。等到了戏院,却发现来早了。回头一看家的方向,大火正旺。找个地方准备奶一下孩子,然而,因头

家乡的耍孩儿散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gs758698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9-07-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