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的基本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者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病。辩证施护(1)中经络: ①中经络者,神志尚清醒,或仅发生短时间轻度昏迷,但患者仍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故应劝慰患者安心治疗,并且避免一切精神因素的刺激。②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③注意勿使风直吹患者,可用屏风遮挡。④口眼喎斜时,针刺的穴位有风池、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阳白、鱼腰等。⑤如患者口角流涎不严重,可给予一般饮食,但应忌食公鸡肉。因鸡属风禽,尤其是公鸡,有动风之虑,故慎用。⑥指导患者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以使其精神愉快,尽早康复。(2)中脏俯: ①因病情变化迅速,而且多种因素均可引起发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需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其变化趋势,掌握病情变化的关键,为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不失时机地进行抢救和治疗。②中脏腑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昏迷的深度及持续单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一般持续昏迷者,多预后不良。还应注意患者瞳孔的改变和其它精神症状,如果患侧瞳孔由大变小,或两侧瞳不等大,或患者出现项背强直、抽搐、面赤、鼻鼾、烦躁不安等症状,说明病情加重;如果患者表现为静卧不语、昏迷加深、手足逆冷,应警惕由闭证转为脱症。③观察呼吸情况,患者常因痰涎壅盛而引起呼吸道阻塞,或出现呼吸不畅,呼吸时有间歇,喉中痰鸣辘辘等症状,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防止发生意外,出现呼吸衰竭,危及生命。④中脏腑而致昏迷者,伴有喷射状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中有无紫黑色血块或呈大口吐血,若有上述情况,并出现呃逆、抽搐、高热等,是为凶兆,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前准备工作。⑤按病情和证型分配床位,急重患者住单间病房,室内应务有吸痰器、血压计,心电图机等抢救物品,必要时设特护。阳闭患者的居室需要安静、凉爽、光线偏暗、温度不宜过高,注意避免对流风;脱证患者的病室应温暖、安静、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注意定时做好病室消毒,必要时控制探视。⑥中风初起不宜过多、过猛地搬动患者,使其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并做好防护工作,如加置床栏、设脚踏、备拐杖等。⑦阳闭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冰袋冷敷;脱证患者四肢逆冷时设法保暖,可给患者人参汤频服。⑧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⑨饮食以清淡,少油腻、低糖、易消化的新鲜米面、蔬菜水果为主。中风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法给流食,如混合奶、米汤、果汁、豆浆、菜汤、藕粉等。⑩骤然中风昏迷时针刺人中、十宣、合谷、涌泉、丰隆、通里;脱证加艾灸气海、关元、膻中等穴。失语者针刺谦泉、哑门、绝骨、承浆、大椎。⑾患者中风后神志尚清或昏迷初醒时,常有急躁、焦虑情绪,要注意做好本人与家属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了解到大怒、大喜、大悲、大恐都会有引起再中风的可能。劝慰患者应注意克制情绪激动,尤其要特别强调“制怒”,从而使气血通畅,减少复发因素。⑿清醒患者可用吸管进药,中药宜少量多次频服,或浓煎后滴入,防止呛咳,必要时用鼻饲法给药,服药后尽量少搬动患者,并密切注意有无异常反应。(3)后遗症: ①中风急性
中风病中医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