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高校教师的理论选择与措施
摘要:高校中建立对教师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文章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性入手,分析了激励高校教师的理论选择,并提出了激励高校教师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师激励理论选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94-02
高校中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水平,教师不仅是高校管理的重点,而且也是提升高校水平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才能使其积极主动地为高校的发展竭尽全力。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就是培养人才,向学生传播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教师,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同时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具有创造性,不能进行固定套路的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原则和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创新,体现出劳动的创造性。高校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难以衡量的,教师的劳动周期长,具有劳动的复杂性。
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能够独立从事某项活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工作场地和时间上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高校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目标性,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薪资的要求,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将教学和科研看做是一种乐趣。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还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发挥自己的专长,提升自身的业绩。
高校教师对物质一般没有奢求,在追求简朴生活的过程中含有对思想和道德方面的追求。教师追求更多的是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往往融合在一起,高校的管理者只有正确分析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系,才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有着较强的事业心,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还希望自己的学术科研和学术成果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个处于社会中的人都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只有才能得到认可,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教师在追求个人目标时要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进行完美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为了满足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还可以让教师参与到高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中,为高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激励高校教师的理论选择
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是完善对教师管理的基本点,因为激励可以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机,内心形成强大的动力,在内心驱动力的影响下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激励在改善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激励的理论主要有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和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归因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这两种理论不适合用于高校教师的激励。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成绩激励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其中前三种理论只是分析了人们的各种需求,但是没有明确指出满足这些需求需要的具体激励措施。双因素理论根据人们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可以及时发现人们存在的消极情绪,并给予适当的激励措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对个体的激励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包括管理制度、监督政策、薪资水平、人际关系和生活地位等。如果这些因素不能达到员工的满意度,那么员工的工作情绪就会消极,不
激励高校教师的理论选择与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