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诗为文之魂,文为诗之体,诗文呼应,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课文情感充沛、语言简洁优美,“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突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语句意思。练习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课件出示:孟浩然和李白两人图像。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了解这两位诗人吗?2、教师简介:孟浩然和李白都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出名比李白早,李白和孟浩然成为朋友时,李白非常仰幕孟浩然,把他看成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在两人分别之时,李白特地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师述:先听老师读一遍(教师读诗),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大声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两位大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再现了大诗人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境。让我们走进课文,走入诗人的内心,好好品味当时的一幕。二、细读课文:1、学习1、2自然段,品味“赏景藏情”。(1)师述:请同学们看图。书上插图:黄鹤楼由远及近,——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师问:饯行是什么意思?年轻的李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2)师述: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追问: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一个“藏”字写出了两人分别的心情。分别在即,两位好朋友心中藏着的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藏的呢?(4)师述:请同学们再读第1、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烟花三月的美丽和两好友之间离别时藏着的依依惜别之情。(5)师述:一对好朋友即将分别时赏景藏情,令人感叹。2、学习第3自然段,品读“对话叙情”。(1)师述:不忍分别终须别,请同桌对读第3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用心品味,然后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惜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2)师小结:一个满怀仰幕之情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友谊深长,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3)师述: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再次感受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3、学习第4、5自然段,体味“吟诗抒情”。(1)师述: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意?自由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2)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课件播放图片——李白江边送孟浩然。(3师述:人有情,景也通人情。同学们,你能
【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