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周刊封面本刊记者陈琼刘绮琳从“牛顿”(Newton)到iPodtouch,苹果用14年的时间,终于将MacOX装进了普通人的口袋。很多人都说iPodtouch其实就是去掉了通信功能的iPhone,但对苹果这样的完美主义者而言,“touch”必然还有更多的企图——最近有传闻说,当年那个“虎头虎脑”的“牛顿”马上就要回来了。无论这是不是真的,几乎所有高科技产业的从业者都会认同这样一个命题:无处不在的宽带和无线网络是全球计算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一来这会推动互联网持续、深刻的改变商业;而另一方面,人们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和习惯也将由此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想象力,移动和便携成为当之无愧的核心要素。将互联网装进口袋里只是这些奇妙想象中的一个场景,一如苹果当年失败的“Newton”开创了PDA产品门类一样。不过近两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践者在尝试将想象变为现实。PC在移动便携的维度上,正发生着令人兴奋的变化。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移动事业部总经理浦大卫(DavidPerlmutter)一直坚信个人计算的未来在移动领域,4月初他在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时说:“现在已经是移动的世界了。目前全球电脑市场已有40%属于笔记本电脑。两年之后,这个数字将达到50%。”在此次IDF上,英特尔正式将移动互联网设备(Device,MID)确立为一个新的产品类别,并为其未来描绘了美好的前景。相比两年前开始崭露头角的UMPC(UltramobilePC),MID用更大的气魄扛起了“口袋互联网”的大旗。消费者在面临选择时势必将会愈发得眼花缭乱,你准备好了吗? 2008年1月号的《连线》杂志历数出了苹果公司历史上的8款最失败的产品,“牛顿”(Newton)“众望所归”的被排在了第一位。之所以要说众望所归,是因为Newton项目几乎是苹果最著名的失败案例。在上世纪90年代初苹果研发“牛顿”时,其本意是想“彻底改造并重新定义个人计算机”,但售价699美元、以PDA形态亮相的NewtonMessagePad在1993年8月上市之后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其本身存在的设计缺陷固然是一大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PC、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还远未普及的环境中,当时的消费者很难对计算设备的移动和便携性产生现实欲望。苹果前前后后一共为Newton项目的研发和推广投入了超过5亿美元的资金,但收益却始终难见起色。1998年2月,在乔布斯重回苹果的第二年,已经苦撑了近5年的Newton部门被整体裁撤。“牛顿”归来“死在沙滩上的”Newton尽管悲情,却在多年以后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苹果14年前的大胆想象。2007年的iPhone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年度明星并不令人意外,但在全球的数百万iPhone用户中,有多少人是冲着iPhone的无线互联网接入能力而来的?抛开其亮丽的外形设计、独特的Multitouch技术不说,iPhone中的计算元素是否也是吸引用户的诱因之一?从这个角度看,Newton的标志意义和现实意义都足够被历史铭记,而且目前更多承载这些意义的平台还不是iPhone,而是iPodtouch。很多人都说iPodtouch其实就是去掉了通信功能的iPhone,但对苹果这样的完美主义者而言,“touch”必然还有更多的企图——最近有传闻说,当年那个“虎头虎脑”的“牛顿”马上就要回来了。早在去年9月,Appleinsider网站就发布消息说,,据说其屏幕比iPhone大一半、用英特尔的芯片、运行苹果自己的操作系统MacOS、最早会在2008年上半年发布。如果这些都是真的,这将会是比今年1月苹果的“全球最薄笔记本”MacbookAir的登场更具革命性的大事件。苹果的MacbookAir以其惊人的“薄”给了全世界赞叹——,,,而最薄的边缘地带,,约合4毫米。尽管MacbookAir的轻薄难以避免的带来了一些拓展功能的牺牲,比如扩展插槽很少、光驱也不是标配,性能方面的表现也不那么让人满意,这些都受到了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但毫无疑问,苹果再一次站在了技术发展的前沿,几乎将工业设计做到了极致。,那将是一台有着怎样光芒的机器? 口袋互联网人们永远猜不透乔布斯心里的小算盘。,那就是,这将是一台标准的“移动互联网设备”(Device,MID)——介于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之间的一种便携设备形态,是拥有更小的尺寸、以各种互联网应用为主要诉求点的全功能PC。 MID其实也并非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早在2006年春季的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就已经提
互联网周刊:迎接口袋互联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