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倾城之恋》中解读张爱玲的世俗爱情观张丽娜(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如果要总结一个纯粹爱情的概念,人们很少选择从张爱玲的小说中提炼。《倾城之恋》以一种平视爱情的姿态,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爱的纯粹与唯美。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散发出了太多的世俗的气息,包含了太多的斤斤计较,也刻画出了人物内心太多的自私的精打细算。男女主人公明里暗里的较量,无不透出了爱情的昏暗面,透过这种昏暗,我们才得以清楚的窥测到爱情的脆弱。《倾城之恋》中的爱,凸显出一种自私,在这种自私思想的左右下,渗透了太多的世俗的成分。关键词:爱情观;自私;世俗张爱玲始终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人世,当然也包括爱情。她是个聪明却不乏任性的女子,她习惯于把人间最绚烂的情感,撕碎在世人面前。让人无法说清她对爱情到底有没有好感,但可以清楚地看出,张爱玲对爱情寄予的情愫,始终笼罩着一层绝望,一种幻灭。写了那么多苍凉的故事,她眼中的爱情原只是一团浓的化不开的灰色,那是一片没有生命的灰,犹如她内心的生活。在张爱玲眼中,“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1]爱情也一样,字面上的爱充满崇高、圣洁与伟大,一旦融入真实的生活,爱情无非只是琐碎生活中的点缀。但是张爱玲内心的爱情毕竟还没有冻结,对这个世间,她还在骨子里隐藏着一丝温暖,这温暖是她对世俗的一点怜悯与诠释,它宛如阴天里的一线阳光,有点耀眼,也有点奇特,所以便有了《倾城之恋》。这部小说难得让张爱玲对爱情动了心,使得冷淡于爱情的张爱玲,多少也对感情有了那么一点信念。然而,这点信念牢牢地植根在世俗地土壤中,在这土壤的培育下,使得滋生其中的爱情琐碎、复杂、平庸。一、恋爱的目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能够很快地走在一起,一方面源于白流苏经济上的无所依靠,一方面源于范柳原精神上的无所依靠,两者的无所依靠促成了两颗孤独的心的靠近。也正因为两颗心都存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所以才容易滋生感情。面对范柳原,白流苏在乎的不是她是否爱柳原,而是柳原是否爱她。她只想利用柳原给予她的爱,赢得一场婚姻。白流苏的爱,始终被一种功利的、自私的婚姻观念所蒙罩着,她一直希望凭借着婚姻的梯子达到内心的目的。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在一个女子无所依靠的时候,婚姻就是她们的唯一的出路。小说中,白流苏并不是对范柳原一见钟情。她是陪妹妹宝络相亲的,但在相亲过程中却喧兵夺主、放下矜持,和本给宝络介绍的范柳原一支一支地跳舞,其实只是为了发泄内心压抑已久的感情,她是想痛痛快快地气气周边的人,让他们看看她白流苏还不是一个生命完结了的人。但流苏又清楚地知道,范柳原是个有钱的人,换而言之,她和柳原跳舞能得到一时的快感,而如果真能与之结合,则能够让她得到一生的依附,所以她要逃脱人生的困境就必须追随范柳原。因为这个时候的流苏,钱已被哥哥花光了,“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2]当务之急,她最需要的就是得到一个能养活她的男人,这是她最最明确的目标。于是,柳原便成了流苏想要抓住的一根稻草,为了这根难得的“稻草”,流苏决定豁出去,顾不得家里人的冷嘲热讽,竭尽全力去吸引“眼前的男人”。很显然,这个时候,白流苏需要生存远比需要爱情的心境更加迫切。人家要她,她就可以得到她所要的东西。换言之,白流苏内心十分清楚地存放着一种生存意识,所以她对范柳原最初的追随,只是出于一种生存的本能,而谈不上爱。所以张爱玲
倾城之恋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