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复习资料中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文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早的功能说。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赞》、《画云台山记》、《论画》,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宗炳在论山水画功能时,首先谈的就是“心悦之乐”。明代王履提出了“庶兔马首之络”的绘画见解。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的六法做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南宗画系的宗主是王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中黄家指的是黄荃。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指绘画要取法魏晋。继谢赫以后,南陈的姚最写了《续画品录》,提出了前人所未提出的“心师造化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评画标准的提出者是张彦远。画家徐悲鸿主张作画要:“中西结合”,我们把他的理论称“中西绘画调和轮”。在清初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的代表者是“四王”。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提出绘画的功能论的主要内容是:“助人伦、成教化、怡悦性情。”近代花鸟画家齐白石先生曾讲“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石涛在创作中提出“我用我法”、“师古人之迹而不思故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他的艺术主张大都收在其著作《苦瓜和尚话语录》中。倪瓒绘画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以及写胸中之逸气。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提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字”。畅神的山水画功能论是宗炳在多次游历名山大川后提出的。郭熙提出的三远法是:平远、深远、高远。“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四僧中石涛的艺术主张。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王微的山水画著作是《叙画》。“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的绘画观点出自《韩非子》。唐代画家在继承东晋以来的青绿山水画风格之外,又创造了水墨山水画,代表人物为王维、张璪。以四王为代表的绘画仿古思想,成为清初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南北宗论中北宗的宗主是李思训。《图画见闻录》的作者是北宋的理论家郭若虚。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到,“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传为王维的《山水论》中说:“远水无波,高于云齐。”荆浩在其山水画论中提出用笔有四势,筋、肉、骨、势。艺术的功能,详细些可分为17种,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中国画论中均有描述。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属于关于画理的理论著作。郭熙的《林泉高致》对于山水画的营造提出了“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似取其质。”的原则,及其三远法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孔子的绘事后素是借以纺织物的加工过程中丹青与素地的关系,来宣扬儒家的文质统一的思想。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讨论了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山水须明分合的画理,同时梳理了文人画的历史,提出了南北宗论。二、名词解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答:这句话出自唐朝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来说“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自身的感悟,这样才可以创造出好的作品。荆浩的“二病说”。答: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二病分为有形之病和无形之病,有形之病指画面上的安排布置失宜,或形象不准,或时节不当,或结构欠妥,这类毛病是可以发
中国画论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