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萘啶酸、吡咯酸1970~1979:吡哌酸、西诺沙星1980~1996:(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1997~:(新氟喹诺酮类):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母核: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3-羧基,4-羰基抗菌活性必须基团6-氟高活性所必需,抑制拓扑异构酶能力增强10倍7位通常5或6元碱性氮杂环-对抗菌谱,药代动力学有较大影响8位主要控制体内活性,扩大抗菌谱,包括厌氧菌活性1位取代基控制抗菌活性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拓扑异构酶,干扰细菌细胞的DNA复制拓扑异构酶Ⅰ、Ⅲ:DNA的松解拓扑异构酶II、IVII:DNA超螺旋的形成IV:把染色体分配到子代三代氟喹诺酮:G-菌的主要靶位为拓扑异构酶IIG+菌的主要靶位为拓扑异构酶IV四代氟喹诺酮:同时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I和拓扑异构酶IV耐药性的产生靶位的改变:拓扑异构酶活性位点的改变,降低了与氟喹诺酮类的亲和力,但莫西沙星在其中一个靶位发生突变时,仍可以保持一定的活性。细胞内浓度降低:膜孔蛋白改变药物的内流;内源性主动外排系统表达增强使药物的外排增加。这两者都由染色体介导。,-(1-19)-2004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