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阿尔弗莱德·韦伯和他的文化社会学论文,文化论文论文,论文.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阿尔弗莱德·韦伯和他的文化社会学论文,文化论文论文,论文
阿尔弗莱德·韦伯和他的文化社会学



海德堡是德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虽不大,却别有韵味,老桥映照在内卡河(Neckar)中,和古堡相映成趣,让人留连忘返。海德堡又是一个大学城,据说城里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学生。大学和城市浑然一体,根本无法计较大学的边界,就象无法确证徜徉在城市每个角落的人群的学生身份一样。
在一个雨雪份飞的季节里,我有幸来到海德堡访学。此时的风景还未来得及从冬天的怀抱里脱身出来,叫人有些遗憾。于我,遗憾却意外地得到了大补偿,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海德堡的旧书店把我引向了一度饮誉德意志学界的所谓"海德堡精神",并让我认识了阿尔弗莱德·韦伯(Alfred Weber)和他的文化社会学。
说起韦伯,人们首先想到的,一般都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r),对于阿尔弗莱德·韦伯,国内学界知之甚少,在德国本土,这也是一个曾经被深深遗忘了的名字。其实,他们二人本是同胞兄弟,从学术思想来看,阿尔弗莱德虽说不在马克斯之上,但也决不在他之下,起码也该打个平手。可是,历史的巨浪在淘沙的过程中,却把这位思想家一同裹挟而去,险些无影无踪。好在本世纪末有了文化考古的时尚,才不至于让阿尔弗莱德·韦伯的名字从思想史上销声匿迹。
阿尔弗莱德·韦伯,生于1968年7月30日,1958年以90岁高龄去世,中间经历了德国历史的辉煌,也目睹了德国民族的悲剧和德国社会的双重转型。青年时期在柏林大学先学习历史,后转向法学和国民经济学,导师是德国国民经济学历史学派领袖施穆勒(Gustav Schmoeller),1899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分别在柏林大学、布拉格大学教授国民经济学和政治学。
1907年,对于阿尔弗莱德·韦伯,是个关键的年头。是年,他应聘来到海德堡大学担任国民经济学与社会学教授,从此他的名字和海德堡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海德堡大学,可谓人才济济,哲学家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和雅斯贝尔斯、罗马学家库提乌斯(Ernst Robert Curtius)、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等等,都在这里执掌教鞭,他们不但相互打破学科界限,组成一个又一个学术圈子,交流思想,砥砺精神,而且提倡师生之间用对话代替灌输,用交流代替教导,这就是所谓"海德堡精神"的核心内涵,至今在德国高校中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阿尔弗莱德·韦伯虽不是"海德堡精神"的发动者,但是一位成功的实践者,他创办了学术沙龙"两面神"(Janus),并对已有的"社会学讨论班"制度进行了革新,他本人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思考。在"海德堡精神"的熏陶下,韦伯的一大批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德国学术思想的精华,他们包括曼海姆(Karl Mannheim)、埃利亚斯(Nobert Elias)、洛文塔尔(Leo Loewenthal)、弗罗姆(Erich Fromm)等,他们在各自的回忆中对在海德堡的学习都表达出无限的留恋。更重要的是,在韦伯"社会学讨论班"的直接作用下,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国民经济学中脱胎出来,在德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现代学术机制中站稳了脚跟,并且成为本世纪的一门显学。
韦伯自己的学术活动更是成为"海德堡精神"的突出表征:没有学科界限,没有学术规范,在各种理论主题和现实论题之间游刃有余。早期的

阿尔弗莱德·韦伯和他的文化社会学论文,文化论文论文,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