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早读材料《奇妙的对联》阅读材料巧答考官于谦14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谦,与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问他为何不答应?于谦说:“我与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应。”主考官看到这个小学童聪明可爱,又懂礼貌,便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句上联: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虞知府一连道出了五个“无忌”。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后两个“无忌”是说,这三个人都同名,他们没有忌讳,你又何必忌讳呢?于谦一听,解除了顾虑,从容地对主考说:“我给您对个下联吧!”主考说:“好呵!”于谦对道: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于谦的回对,也相应地用了五个“相如”。前三个分别是:汉初东阳武乡侯张相如,战国时“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后两个“相如”是说,这三个人名字都一样,但实际上各有高下,水平并不是都一样。于谦的对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谦虚有礼,又暗示了自己将来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抱负。蒲松龄写对联著名古典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十分喜爱对联。蒲松龄虽然胸有奇才,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他愤弃举业,肆力为文。作文前,他特地在自己的镇纸铜条上刻下了一副自勉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不仅用对联激励自己愤发著书,而且在他的著书中也多有妙联。在《狐联》篇中,狐仙化为二美女,嘲弄假道学的焦生,出联云:戊戍同体,腹中止欠一点;焦生不能对,狐仙自对曰:己已连跃,足下何不双挑。此对构思巧妙,以拆字法带双关语,有较高的造诣。在《陵县狐》篇中又有联云:破故纸窗棂有隙,旋复花背面多情。也许是蒲松龄的一生与对联有着不解之缘吧,死后人们也用对联纪念他。一代文坛巨匠郭沫若,就曾在山东淄川蒲松龄故居里的“聊斋”厅堂内,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文武状元相传,明代杨慎考中状元后,在从水路返家的途中,遇上了一位武状元的船。两只船谁走前谁走后,直接关系到各人身价,一时互不相让。武状元沉思半晌,眉头一皱,对杨慎道:“我有一联,你能对上,我甘愿尾后。”他出的上联是:二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武状元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三国时的鲁肃和西汉时的樊哙,含有“文不及武”之意。杨慎当时未能对上,只得忍辱居后。此事过后,杨慎耿耿于怀,直到儿子娶亲之日,还在思虑。这天,当“拜堂”之声唤起鼓乐时,他猛地拍案叫道:“有了!”原来,他此时终于对上了几十年没有对上的对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杨慎这联也是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北宋中期的武将狄青和西汉时的萧何。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官,“武不及文”。对是对上了,也算是报复了,不过却成了杨状元一生的憾事。逗号的妙用从前,有个地主想夸耀自己的财富,过年时请人写了一副对联: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古时候对联,实际上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中标点是根据作者的原意加上去的。当没有标点的对联贴出去以后,有个穷秀才看了,用笔在上下联中各点了一个逗号,对联便成了: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这副对联经这样一改,意思就完全变了。第二天,过路的人看了对联都捧腹大笑。笑声惊动了地主,他出门一看,立刻气得昏了过去。韩信祠汉朝大将军韩信墓前的祠有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副对联仅十个字,但由于用典准确,所以概括了韩信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韩信初在项羽部下从军,但没有受到重用,后又投刘邦,仍未得到重用。韩信一气之下,愤然出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好言抚慰,并向刘邦极力保举,拜为大将。韩信果然是个将才,屡建功业,被封为淮阴侯。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反而猜疑韩信,韩信知道后便与夏阴侯陈豨密谋造反。此事被萧何识破,诱他到长乐宫中,被吕后斩首。所以后人说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便是上联“生死一知己”的注脚。下联指的是,韩信投军之前,因家贫食不果腹,差点饿死,幸得一洗衣妇人把他接到家中吃住了十多天,才保住性命。韩信谋反被捕后,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手中,这就是“存亡两妇人”的含义。典故,是压缩了的历史故事,用典准确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诸葛殿成都武侯祠诸葛殿的大门悬挂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是云南剑川白族人赵藩所作。上联是根据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写成的,称赞他用兵时注重“攻心”,使对手心悦诚服。公元225年,诸葛亮举兵南征时,采取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大军所到之处,在打击死硬头目的同时,采用“攻心战术”。孟获是“夷人”叛乱的余部首领,被俘后不服输,诸葛亮立即释放,让他再战,孟获又
奇妙的对联早读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