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及意见对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及意见 是一个“契约组织”,这个“契约组织”存在着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涉及委托人和代理人两类经济主体。会计人员被谁委托,就应该站在谁的立场上工作,也就应该被谁监督,这就是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本文在对现行中外六种观点,即受托人权益观、委托人权益观、国家权益观、双重主体权益观、三重主体权益观、会计独立观的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新体制下的会计监督体系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现行不同观点的评析 (一)受托人权益观的评析 受托人权益观又叫经营者立场观。该观点认为,会计人员应当站在受托者立场上,按照有利于经营者利益的规则去计量和报告其行为和结果,帮助受托代理人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照此观点,“会计的终极的、原本的目的,始终在于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近几年流行的“会计回归论”,实际上就属于受托人权益观。按照会计回归论,会计人员作为经营者领导下的一名管理者,应当完全站在的立场上,从法人财产主体———的角度来处理会计事务,实行彻底的化。由于会计是以受托经营者为首的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计对内具有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考评等多项职能。 会计选择立场是经营者立场,是现实客观存在的,因为现代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权分散等原因,虽然说有与股东合约、与债权人的合约以及与政府合约的制约,但经营者对最了解,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相比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再加上经营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目标的不一致性,会计人员又受托于经营者。这样一来,会计人员的选择必然倾向于经营者的立场。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了它的客观存在。 这种模式不是理想的模式。原因是,这种观点是将会计人员委托权界定给经营者,因而只能要求会计人员履行核算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的职责。其最大优点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在委托者的直接监督之下,不论是结果度量还是行为度量都较为容易和准确,容易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运行成本低。同时,会计人员的动力问题得到解决,有助于的经营管理,从而为提高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但其最大缺陷是,无法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的要求,不能保证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社会效益以及由此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有可能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等有关利益人的利益,为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加了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进而加大了的交易费用。 (二)委托人权益观的评析 委托人权益观也叫投资人立场。该观点认为会计选择应当从委托人利益出发,服务于委托人需要,选择的规则应符合委托人的要求,以计量和报告代理人行为及其结果,从而为委托人提供有关代理人代理责任和代理绩效的信息,以便于委托人考评代理人的“财产经管责任”。根据这一观点,会计人员之所以要编制财务报表,向委托人报告经管责任恐怕是主要的原因。 投资者立场观的出发点在于保证投资者的资本保值和增值,主要为投资者服务。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是为投资者服务的,能够为投资者更好的监督经营者,这是它的一大优点;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会计人员虽然受投资者委托,但却远离投资者,投资者能对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保证不和经营者“合谋”吗?(2)即使会计人员在高利益的驱使下听从投资者的,而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目标
对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及意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