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马先标摘要:庞大的“候鸟型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但频繁奔波于城乡的候鸟型生活终究艰辛,也给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带来负效应。在进一步加快推动城乡统筹深化的进程中,农民工是迎接“落地生根”式的市民化,还是“还归乡村”以终结候鸟型生活?这个中国式命题的解读密码在于:国情背景下“目标城市”的特有命题、与城镇化阶段相容的渐进式“开城移民”之路与渐进式户籍改革过程;此外,也需理解土地制度改革、城市病与新农村发展愿景等相关范畴。关键词:“候鸟型农民工”;城镇化阶段;户籍制改革;“目标城市”;理性择巢随着城乡壁垒在诸多方面被逐步打破,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不断地向城市体系“潮涌”,由于这类群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其宅基地、农田和户籍仍在农村,但又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城市产业部门打工,因而被称为农民工;而因其像候鸟一样年复一年地往返于城乡之间,又被称为“候鸟型农民工”。[1]城乡收入、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显著的二元差距是其进城务工的动力基础,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及由此衍生的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强化又是导致农民工进城务工但依然“候鸟化”的主要原因。有关数据表明,。①毫无疑问,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也带来“双重户籍”、两地分居下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社会问题以及“落地不生根”的不彻底城镇化问题、资源冲击问题②等诸多负效应。随着“新农村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候鸟型农民工”如何理性择巢以终结候鸟型奔波的艰辛,并由此规避连带的经济社会负效应?正确地回答这一命题,需从如下方面加以把握:一、国情背景下“目标城市”的准入门槛命题理论上,农民工终结候鸟型生活存在“落地生根”式的市民化和“还归乡村”两种择巢方式,但现实是,还归原乡村可以无约束地自由选择,而“落地生根”式的市民化方式还要受到某些约束。“目标城市”门槛的存在,使得农民工迁移入城需受到适度约束。而这个门槛的必要性又基于如下几方面:“目标城市”的准入门槛首先与城市的最优规模有关城市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城市规模增长的平均成本呈现为一条“U”形曲线。即当人口在一定范围内时,随人口增加,城市规模增长的平均成本是下降的,而随着人口进一步增加并超过城市承载力时,城市规模增长的平均成本也不断上升,表现为交通、公共安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单位资本支出的增加,从而导致经济与社会环境恶化,污染加剧。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城镇化不完善期所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富余人口仍继续向已经不堪重负的大城市体系“潮涌”,因而宏观当局对城市人口尤其是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总会进行适度控制,这就是所谓的对城市最优规模进行合理控制的“目标城市”准入门槛命题。北京近期对小汽车购买者的资格进行摇号和部分超特大城市限制汽车出行日期,正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二)“目标城市”的准入门槛也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的国情有关仅有上述关于城市规模的“U”形曲线原理还不足以完全支持“目标城市”准入门槛在中国城镇化人口迁移中的合理性。这是因为,相似的“U”形曲线规模控制原理也在成功实现城镇化的国家如美日韩等国存在,但这些国家并未在城镇化进程中设置“目标城市”的准入门槛。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能够有效阐释“目标城市”准入门槛在中国的合理性根据?答案是肯定的,人口基数极其庞大的国情特征就是其一。有关数据表明,201
马先标-农民工理性择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