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干部选举制度小学班干部选举制度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的主要教育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在班级管理中,对班委干部的配备与引导是极为重要的。班委是班主任开展工作不可缺少的小助手。班委是班集体的核心。在一个班级中是否有一支健全的、具有良好素质和较强能力的班委队伍。既是衡量班集体水准的重要标准,也是开展班级工作,建立一个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班委岗位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所以如何构建班委管理制度,建立合理化的班委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班主任工作质量是推进班级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突破口。一、“管理”现代意义的认识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我认为现代小学班委管理应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保姆式”的管理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来参与班级管理,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从本质上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小学班委管理不是针对小部分学生群体,而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小学班级组织中“正式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即班委干部;第二层是对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即小组长;第三层是对自身的任务负责的角色,即小组一般成员①。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只是少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如何将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构筑起合理、合力的小学班委管理机制,这为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二、目前小学班委管理的类型及优劣比较(1)任命制即由班主任推荐和任命的小学班委管理方式。这种形式在班级刚刚组建,处于形成与发展期时比较多见。(往往用于一~二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刚从幼儿教育转入较为正规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心理上自我中心感强,自我表现欲也很强,学生之间互相不了解。只有用任命制的方式,才能建立小学阶段班委的雏形。但任命班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班主任的意图,又由于学生干部的威望是外加的,所以往往缺乏学生的信赖,威信较低。有些则呈现出开始时威信很高,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级的升高、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而威信大降。(2)民主选举制即通过学生提名和投票选举产生。民主选举制往往适用于二下~五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上具有较多的从众心理。班集体也已经趋向于稳定与成熟。在这样的状态下,由这种方式产生的班干部众望所归,与任命制相比,往往具有较高的威信,与大多数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3)自由竞争制即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班干部的竞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的培养。这种形式往往和民主选举等相结合。即首先竞选候选人,然后再通过民主选举,在若干名候选人中选出班委。这种方式能很好地体现班委管理的公平、公正性。但自由竞争制所需要的时间、精力比前两者要多得多
小学班干部选举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