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清电视纪录片创作认识.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清电视纪录片创作认识.docx2011年5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等单位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了高清电视纪录片创优赛事,主题为《伊春——中国林都生态家园》。我有幸代表辽宁卫视参加了此次赛事活动,该电视纪录片评优活动主要以全国具备高清制作能力的电视台为基本参赛单位,共有近20家省级卫视以上媒体受邀参加。此次活动以促进高清电视精品节目的创作为宗旨,并试图探索影像地方志的编制。作为辽宁卫视《王刚讲故事》节目编导,我选取了黑龙江省伊春市仅存的几个上海知青作为拍摄对象,故事的背景发生在43年前,一群上海知青在黑龙江农村插队下乡的知青年代,讲述了几个至今依然留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沪嘉乡生活的老上海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终身、甚至子孙都奉献给了祖录了他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感悟。该片的基调是怀旧,季节发生在东北部的初春时节,画面颜色定为寒中带暖的偏黄调子,我们的拍摄力求使片子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追忆、思念的味道,基于此,我们开始了纪录片《我们的青春》的节目创作。由于我们是第一次使用高清摄像机设备去拍摄纪录片,在片子开始拍摄之前并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在边拍边看的摸索中进行的。作为编导的我,最初对于摄像机是标清,还是高清,并没有特殊的考虑,毕竟主要的精力是放在片子的结构架设和内容方面。可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和摄像师以及录音师不得不在拍摄初期,先就高清摄像机的种种菜单功能上的一些细小问题停了下来,这些问题是以前我们使用标清摄像机不会遇到的。然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在我们拍摄之前必须亟待解决的,否则拍摄出的效果就会与此前想象的有所出入。于是,电视高清的技术问题变成了我们首先要第一理顺的环节。首先是拍摄光线的问题。我们在下午3点钟的时间,用逆光拍摄人物访谈,在寻像器和监视器里看人像的轮廓光都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访谈人物也已经用反光板补了面光,按常理说,应该不至于出现偏差。可是,在最后看回放的时候,画面拍出的效果却不尽然。我们发现,在采访对象头顶背后会偶见一道光斑,时有时无,正好处于人像头顶部的位置,而这在当时并不能发现。高清摄像机的感光度、明暗对比度和焦点都非常敏感,似乎光圈稍微一动,拍摄的景物就会变虚,即便是带上监视器,有时也不能完全发现问题。看来,我们再要拍摄的话,一定要带上更清晰、尺寸更大的监视器,才能完全避免这个逆光拍摄时光线变化的问题。尤其是在拍摄访谈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毕竟不像是外景,至少还可以换多个角度。再有就是,逆光拍摄的时候,在时间点的选取上还要注意一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往后一点,那个时间段至少发生刺光的可能性会少一些。其次是画面比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高清的成像比例是169,而标清是43,虽然这仅仅是画面宽幅、窄幅的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我们也要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什么样的场景更适宜用169来反映,什么样的景别会让169的比例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而我们在使用标清摄像机的时候,很少会考虑到这一点。当然,在拍摄外景的时候,我们比较好控制这一点;当拍摄室内环境或者人物访谈的时候,我们注意到169的画面比例为我们的取景带来更多的好处。我们在一个微缩的上海知青生活博物馆里做人物访谈,在取景器里明显能够看出,169的画面比例相对于43的画面比例,信息含量更大。于是,我们在被拍摄的人物背景上多做了一些文章,增添了不少能够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特征的小物件,哪怕是

高清电视纪录片创作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花落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9-08-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