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诱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黄循斌,谢晓彬,周曙明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EB病毒;发病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侵犯多系统和多脏器的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亦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SLE,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免疫学理论的角度阐述了SLE的发病机制,现综述如下。
1 人类白细胞相容抗原II(HLAII类基因与SLE的相关性
HLAⅡ类分子是CD4分子的配体,能稳定、促进免疫细胞间相互结合,增强免疫应答的启动或效应。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具有限制性,只有当相互作用的细胞间MHC分子表达一致性时,HLAⅡ类分子才能发挥有效的免疫应答,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SLE的发病与HLAⅡ基因DR、DQ位点的多态性相关。Endreffy等[1]研究匈牙利50例SLE患者时发现DRB1*1501、DRB1*03、DQA1*0102、DQB*0201、DQB1*0602与SLE相关。Dong等[2]发现日本人SLE与HLA
DRB1*1501、DRB5*0101、DQA1*0102、DQB1*0602单倍型相关。陈跃华等[3]研究表明等位基因DQA*0102、DQB1*0601是中国汉族人群SLE患者的危险基因();等位基因DQA1*0301、DQA1*0302、DQA1*0601、DQB1*0301、DQB1*0302、DQB1*0401和DQB1*0503是中国汉族人群SLE患者的保护基因()。苏家光等[4]研究发现广西壮族SLE患者DQA1*0102和DQA1*0104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研究结果有差异,提示SLE的HLA与人类种族的遗传背景有关,其中可能有某些关键的共同特有的氨基酸序列作为易感位点起着主要作用,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还可能与SLE相关的DR、DQ等位基因呈强连锁不平衡有关。
2 雌激素的影响
分子水平上对雌激素作用的研究表明[5],在炎症方面雌激素刺激巨噬细胞产生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4(IL 4)、白细胞介素 6(IL 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且不依赖于激素的状态。周倩宜等[6]实验结果表明患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雌激素受体(ER) mRNA和IL10mRNA 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中PBMCs、ER mRNA水平与IL10mRNA水平均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与临床上SLE多见于女性相吻合。IL10819*c多态性所在的DNA主要结构是雌激素反应元件(ERE),这提示SLE患者ER可能从基因水平直接发挥作用,促进IL
10的产生。此外,研究还提示妊娠或日晒可使患者病情加重,可能与胎盘滋养层细胞及紫外线照射后皮肤角质细胞分泌IL10增加有关。
3 EB病毒感染的诱发
临床观察发现SLE的发病、复发、加重与病毒
EB病毒诱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