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负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正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正负数打下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体会负数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则是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并能初步比较大小,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关键就是通过直观——抽象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使知识得以完善。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并能初步进行大小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集合、数轴、无限的思想,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感悟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感悟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二、设计理念:(1)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本节课我让学生在记录一组信息时,强烈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能清楚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了,于是体会到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感受符号化的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内化,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沟通了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2)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比如在温度中体会到负数刚好是与正数相反的,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3)体现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的严整性。本节课我是将“正负数”这一节内容有效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知识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负数,就应该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因此我通过集合圈、数轴、区间、无限等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4)体现数学知识中精神渗透的人文性。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三、教学程序:课前谈话:1、“相反”游戏(为渗透正、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意义做好铺垫)2、“鸿沟”典故(课件播放典故)(通过生动的故事、直观的图片,为理解0是正、负数的“分界线”做好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通过记录相反意义
生活中的正负数说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