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金堤河是河南黄河最下游的一条支流,起源于滑县耿庄,,平均河宽260米,‰~‰,流域面积5047平方公里,涉及河南新乡、卫辉市、浚县、封丘、延津、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和山东省莘县、阳谷12个县(市),在台前县的北张庄入黄河,有闸门控制。金堤河现行河道设计标准是"三年一遇"排涝,流量280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800立方米/秒,。从水文观测数据来看,经过一期治理后的金堤河,涝水下泄明显加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形成了洪峰,有力地减轻了暴雨造成的灾害。作为黄河下游支流的金堤河源于河南省滑县耿庄处,从台前县吴坝乡张庄闸流入黄河,,总流域面积5047平方公里。现行河道设计标准是"三年一遇"排涝,流量280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800立方米/秒,。从水文观测数据来看,经过一期治理后的金堤河,涝水下泄明显加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形成了洪峰,有力地减轻了暴雨造成的灾害。金堤河是随着金堤的修建与堤防加固取土而形成的。东汉明帝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治理黄河初建左堤和右堤,当时黄河流经内黄、清丰、南乐、大名诸县一带。清朝时期黄河南移,光绪元年(1875年)将该堤改为北金堤。由于历代(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堤帮宽加高,而取土逐渐形成顺金堤积水,形成堤河。民国十八年(1929年)濮阳以上几个县连降大雨,沿金堤挖排水沟向堤河内排水,挖沟深不过膝,宽不过丈。后来由于上游滑县、濮阳县等一带的雨涝洪水下泄量逐年加大,自然形成顺堤河流,这便是金堤河的前身。金堤河贯穿河南、山东两省,因水事纠纷问题,国务院于1964年对金堤河下游区域进行了调整。金堤河简介金堤河是河南黄河最下游的一条支流,起源于滑县耿庄,,平均河宽260米,‰~‰,流域面积4869平方公里,涉及河南新乡、卫辉市、浚县、封丘、延津、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和山东省莘县、阳谷12个县(市),在台前县的北张庄入黄河,有闸门控制。二、寿张县、范县和台前县地理位置及沿革原寿张县(1964年撤消)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北部的范县接壤,南临黄河“豆腐腰河段”,金堤河在范县、寿张两县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寿张县位于金堤河的尾段。现在的范县和台前县为黄河滞洪区,而两县南北邻县均为山东省所辖,从地图上看,范县和台前县好象插进山东省境内的一条腿。寿张和范县历史悠久。寿张县在春秋时期为良邑,战国时期为刚寿,西汉时期置寿良县,东汉初期改为寿张县,历代为山东所辖。新中国建立前,寿张县和范县同属冀鲁豫行署第九专员公署。1949年9月公署撤消,建立平原省,寿张、范县两县归属平原省聊城专员公署。1952年平原省撤消,聊城专员公署划归山东省。至1964年撤消寿张县,将金堤以南5个区并入范县,同时划归河南省安阳专员公署所辖。1973年12月建立了中共范县、台前办事处(县级机构)。台前办事处于1978年2月改为台前县。三、金堤河带来的灾害金堤河贯穿河南、山东两省,范县为边界线,汛期由于上游洪水大量下泄,下游范县、寿张两县不愿无代价接收上游客水,承受水灾,由范县在河南、山东两省边界处筑坝阻拦,这样便形成了跨省区的水事纠纷,而成为老大
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