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清华园”与“博雅塔”单联的应对王振权巧对妙联像万紫千红的鲜花,又像五光十色的珠宝,装点着中国楹联这块独特的艺术园地。但遗憾的是有些奇句巧句并未成双配对,有的只有出句而无对句,有的只有对句而无出句,只能以单身存在,求人续对,使其成双。下面谈谈清华与北大考试卷中两比单联的应对。牛宏泰著《千古才情万古对》(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附录《古今绝联待俊彦》中,载有原清华研究院导师、国学大师陈寅恪所撰一比“绝联”:清华园水木清华。1932年,陈寅恪在清华大学任历史、中文、哲学三个系的合聘教授时,曾主持国文入学考试拟题之事,国文考卷中加试对联,结果,半数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当时,有人批评陈先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仍用封建文化之旧形式命题,此乃复辟倒退,于是引起了一场“砚池里的风波”,陈先生也因此被推上“被告席”。陈寅恪与当时一起执教的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被誉为清华国学四大名师,乃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对于外界的指摘,他当然不会轻易认输,于是挺身而出予以答辩。陈先生认为,出对句乃是中华教育之优良传统,也是一种很好的考试方法。对联虽只寥寥数字,但足可以窥见考生对词性、词义、平仄等的理解和运用。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对联最具有中国文学之特点,堪称中华文化之瑰宝。该答辩一经发表,这场笔墨官司转败为胜,“砚池风波”随之平息。当时陈先生所出对题均为半联:一为“孙行者”。此半联有些不懂属对常识的考生,胡乱以“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为对,有人甚至一气之下写了“王八蛋”三字,这当然都吃了鸭蛋。只有少数考生对得较好,如“胡适之”、“王引之”、“韩退之”等。然而,陈先生的参考答案“祖冲之”,以姓氏“祖”对“孙”,以虚词“之”对“者”,以动词“冲”对“行”,最工最妙。另一即“清华园水木清华”。这半联考生中却无佳对,也不知陈先生当时是否撰有供参考的应对句?据说时至今日,仍然无人对出妙句,长期以单身存在,被视为“绝联”。“水木清华”是北京清华园中最著名的景点,位于清华大学工字厅的北侧,被称作清华园“园中之园”。“水木清华”意为池水花木清幽美丽。典出晋·谢混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园中有清代康熙御笔题写的匾额“水木清华”,乾隆御笔题写的匾额“清华园”,清华园的名字即来源于此。正廊朱柱上悬有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礼部侍郎殷兆镛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彩,往东西南北,去来淡荡,洵是仙居。”“水木清华”滋养着清华学子特有的志趣和气质,形成了清华大学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万千清华学子所景仰并传诵。为了给“清华园”单联找到佳偶,使之成双配对,本人经过认真思忖,试为对得一比上联:博雅塔精魂博雅;清华园水木清华。“博雅塔”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式样建造的。它原为校园供水水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想,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博雅塔”乃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印在北大莘莘学子心中。“博雅”二字,凝聚了北大精魂中最不朽的图腾,很多北大人在他们充满真情的文字中常常这样写道:“校有博雅,塔有精魂。”这种精魂正是北大的“博”和“雅”,是北大人的骄傲。以“博雅塔”应对“清华园”,可谓珠联璧合。无独
清华与博雅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